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泉吃茶记【转】

(2024-02-01 11:19:09)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小知识

惠泉吃茶记【转】

惠泉吃茶记

姚雪垠  

       凡来到无锡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惠山的。惠山的风景实在平常,人们去的目的不在看景,而在吃茶。我住在梅园西边的太湖岸上,离惠山相当远,但既然来到无锡小住,也不愿放过吃一杯惠泉茶的机会,于是在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兴致勃勃地去了。

  我虽然喜欢吃茶,但对于吃茶一道完全外行。因为我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久之便成习惯。既是找刺激,所以茶不在好,只要苦香就行;有时兼为解渴,喜欢把大杯倒满,大口大口地吃。古人文章中讥村俗人吃茶只要“浓、热、满”三个字,我正是这种俗人。但尽管我对吃茶一道很外行,这次去惠山吃茶却决心要仔细地、慢慢地、小口小口地、用舌尖品着滋味吃。许多年来,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在许多古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读过张岱的《陶庵梦忆》,我知道有些讲究吃茶的雅人,如一位叫做闵汶水的老头子把惠泉水运到南京煮茶,而作者的祖父住在绍兴家中,也曾以惠山的水泡茶待客。在杭州人蒋坦所著的《秋灯琐忆》一书中,也提到有朋友来游杭州,“以惠山泉一瓮见饷”。既然古时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尚且把惠泉的水运到几百里外泡茶吃,可见这水的名贵,我怎么能够不仔细地品品滋味?

  我原以为国庆节假期刚过,又不是星期天,游惠山的人一定很少。谁知一进惠山寺门,简直像走进热闹的庙会,拥拥挤挤,人声噪杂,连一个空坐位也找不到。等我参观了寄畅园,看过了无锡的出土文物陈列室和泥人艺术陈列室,看看太阳已经西下,转回来才在惠泉的院里找到了一张空桌。我坐下去,向服务员要了绿茶。无锡所有游览区的茶资都是每杯一角,南京也是,只有惠泉是一角二分。我没问什么原因,反正道理很明白:这是惠泉。据许多书上说,讲究吃茶的人,不但讲究茶叶、泉水、火候,还讲究茶具。可是惠泉的茶社对茶具是很不讲究的,每人一把粗瓷圆茶壶,一只粗瓷小茶杯,形式和颜色都很恶劣。放在我面前的茶杯还有碰破的缺口和裂纹。我没敢挑剔,因为我明白泉水和茶叶是主要的,茶具不是主要的。同时,在我的邻桌上正有两位茶客在高谈艺术理论,我想,如果我向服务员指出茶具太不美,他们准会笑我这个人有资产阶级的艺术思想。

  我倒了一杯茶,看见茶色很淡,也闻不到香味,呷了一小口含在嘴里,用舌尖慢慢品味,不但觉不出味道好,甚至远没有南京鸡鸣寺的茶好吃。总之,香、色、味三者都极平常。我没有失望,等了一两分钟,又倒一杯,颜色稍微浓一点,吃到嘴里也有点香味,但是凭良心说,似乎并不比我们在家中吃的茶好多少。仔细地尝过两杯,我不能不感到失望了,开始露出村俗本相,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当我刚刚坐下的时候,我的桌边的空位子已经被新来的游客坐满。听他们谈话,我知道这是一对夫妇,一位从外地来的姑母,两个小孩。三个大人坐在椅子上,小孩子们没有地方坐,只好站在桌边。按照规矩,三位大人应该是三壶茶,三个茶杯,但他们同服务员争执半天,说他们只有两个人要吃茶,只留下两壶茶,两个茶杯。他们很懂节约,首先是姑母和丈夫吃,丈夫吃过以后把自己的杯子转给妻子吃,妻子吃过后又叫两个孩子吃。孩子们并不喝,只要吃菱角不要吃茶。母亲向他们动员说:“傻崽子,吃哉!这是二泉的茶,吃哉!”这时我已经大口大口地吃过三杯,含着会心的微笑把眼睛离开他们,扫向周围的茶桌上。

  所有的桌边都坐得满满的。所有的人都是快活的。从服装上,口音上,面型上,我明白这些游客不但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南方和北方的,有些人们的脸上带着长途旅行中的日色和风尘。我也明白,这些从外地来的游客,一定认为今天吃到惠泉茶是很大幸福,会把这件事深深地记在心中,写在日记上,将来会作为对别人谈话的资料,有意无意地到处替惠泉宣传。如果他们也感觉到茶味很平常,他们大概会怀着谦虚的心情说,不是茶不好,是自己对品茶是外行,不懂得吃茶艺术。

  我又看见,附近的一张方桌边坐着几个青年人,把一杯红茶倒得比杯沿高一点,满怀惊奇地嚷叫说这泉水不同于一般的水。这使我想起来不久前在南京游燕子矶,那位在观音阁伺候香火的女人刚给我讲完肉身不化的奇迹,看见我拔腿想走,赶快给我倒了一满杯半温不热的剩茶,宣传观音阁的泉水特别好,证据是茶倒满杯而不向外溢。我吃了一口,感到一股泥土味,匆匆地留给她一角钱走开了。也就在几个钟头前,我从蠡园回到我住的地方,又热又渴,倒了一满杯温开水,当时看得一清二楚,也是水比杯沿高一些不曾溢出。像这样的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难道只有惠泉特别么?于是我含着会心的微笑,从茶桌边站起来,走去看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

  乾隆皇帝虽然是一位盛世皇帝,见多识广,但是他也同常人一样,跟着大家喝彩,说惠泉“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其实这事情不足为奇。惠泉是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而陆羽著过《茶经》,是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一向被茶博士们作为茶神来敬,人们对他的意见当然不敢怀疑。自古吃茶的雅人和俗人们,内行和外行们,都跟着吃茶权威歌颂惠泉,乾隆皇帝也跟着歌颂几句,又何足奇怪呢?

  有趣的是,惠泉的泉口是用石头甃成圆形的小池,紧旁边又甃了一个方形的小池,据说从圆池中打出来的水好吃,从方池中打出来的水不好吃。乾隆皇帝在诗中写道:“流为方圆池,一例石栏甃。圆甘而方劣,此理殊难究。”这道理真难“究”么?其实不然。我相信只要把方池洗刷得像圆池一样清洁,水的味道决不会有所不同。这分明是某些文人雅士,好事之徒,故意把惠泉说得非常玄妙,哄自己并以哄人。以乾隆皇帝的聪明,他未必会完全相信,只不过他害怕别人笑他俗,笑他不精于鉴赏,便只好人云亦云,跟着起哄。想到这里,我不禁又发出一股会心的微笑。

  惠山因泉而出名,泉因陆羽而出名。现在因慕名而来惠泉吃茶的人们,恐怕大部分不知道陆羽是谁。按理说,陆羽所尝过的水远没有一位率领勘察队的水利专家或地质工程师所尝过的水多,陆羽没充分的根据就把天下(全中国)泉水评定甲乙,实在有点狂妄。这道理很简单,但大家偏不去想。来欣赏惠泉茶的人们不但不需要知道别的,不需要动脑筋想一想,甚至连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都不必用,不必分辨惠泉茶的色、香、味,吃过后跟着大家喝彩就得了,保险不会遭到讥笑和非难。

  我离开御碑,走下高台,穿过天井。刚才高谈艺术的两位茶客仍没走,正在津津有味地谈论一部名作家的小说。我停住脚听一听,觉得还是我时常听到的那些意见,于是我含着会心的微笑打他们的身边走过,出了寺门。

  回到太湖边,已经是黄昏以后了。匆匆地吃过饭,躺下休息。我想,惠泉是从石缝中喷出的泉水,当然应该比一般的湖水、河水、井水“清冽”,只是不应该把它推崇得不近情理。如果茶社的工作人员不依赖虚名,忘掉陆羽的品题,稍在茶叶、火候和茶具等方面注意一下,是可以泡出好吃的茶来的。

  想到这里,我的疲倦消失了,坐起来怀着一点惋惜的心情作《惠泉吃茶记》以记之。


  惠泉吃茶记【转】


【读与评】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发表之后,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对作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但能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却就不是谁都有那么荣幸的了。姚雪垠先生的散文《惠泉吃茶记》,就是一篇得到毛泽东主席赞赏的好文章。

       1957年春季的一个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他办公室听取有关人士对文艺情况的汇报。他听完周扬和茅盾的发言后,突然问道:“前不久,一位名为姚雪垠的作者在《新观察》上发表了一篇散文,题目叫《惠泉吃茶记》,你们看过没有?”周扬、茅盾都说没有注意到。毛泽东主席于是说:“我建议你们去找来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讲究艺术技巧。作者姚雪垠,何许人也?”周扬、茅盾向毛泽东主席介绍了姚雪垠的有关情况后,毛泽东主席接着评价道:“看来,姚雪垠很会写文章。但他的文章也有毛病,阅后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恐怕作者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吧?”过了不久,毛泽东主席在其办公室听取新闻界人士汇报情况的时候,又一次谈到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消息传开,文艺界、新闻界人士纷纷找《新观察》查阅,《新观察》一时洛阳纸贵。

       《惠泉吃茶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发表在1956年《新观察》第17期上。文章记叙了姚雪垠先生到无锡惠山吃惠泉茶的一段经历。先生久闻无锡惠泉茶的盛名,因而兴致勃勃慕名前往品赏,然而却大失所望,败兴而归,有感于此,遂发而为文。文章表面看来只是叙述吃茶和浏览的全过程,但却有着深厚的内涵,文中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思、引人回味。这就是,许多世事如吃茶一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许多世事亦如吃茶一样,人云亦云,吹哄而起。姚雪垠借喝茶来发议论,在委婉有致的叙事中,蕴含生活哲理。而这种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前人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向权威甚至“圣人”挑战的勇气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这篇散文深得毛泽东主席赞赏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此毛泽东主席读后印象极为深刻,以至几个月后还记忆犹新地多次谈起,并建议文化界、新闻界的人士找来好好读读。

      在《惠泉吃茶记》中,先生采用了先抑后扬、层层铺垫的手法,通过四次微笑,一步步将文章主旨引向深入。

       先生首先写道:“许多年来,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有人甚至不惜路途遥远,从几百公里外将惠泉的水运到城里泡茶喝,可见这水的宝贵。接着他引经据典,以古代文人雅士的掌故、轶闻为证,极写惠泉的盛名,令人神往。耳闻是虚,眼见为实,盛名之下,他专门挑了一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兴致勃勃地”去了。当他到达惠泉时,“简直就像走进热闹的庙会,拥拥挤挤,人声嘈杂,连个空位子也找不到”,可见盛况空前。而茶资也不一般,其他地方都是每杯一角,只有惠泉是一角二分,可见物有所值,名不虚传。这段描写,极写惠泉的盛名和他的兴致,为下文写失望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他笔锋一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先与茶具,“形式和颜色都很恶劣”,茶杯还有碰破的缺口和裂痕,但“我没敢挑剔”,因为“泉水和茶叶是主要的,茶具不是主要的。”继而“看见茶色很淡,也闻不到香味,……甚至远没有南京鸡鸣寺的茶好吃”,香、色、味都极平常,“凭良心讲,似乎并不比我们在家吃的茶好多少”。从乘兴到败兴,层层铺叙。但如果说写到这里就展开议论,那文章就显得浅薄了,内涵就不那么丰厚。先生写作手法高超、经验老道可见一斑。他不急于发议论,而是随文章思路循序渐进,最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先写一个普通家庭跟服务员讨价还价,五个人使用两套茶具,并逼“只要吃菱角不要吃茶”的孩子吃茶,因为这是“二泉的茶”,先生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写几个青年人惊呼这里的泉水不同于一般的水,茶水高出茶杯而不溢出。先生认为青年人少见多怪,因为“像这样的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难道只有惠泉特别么?因此先生第二次发出“会心的微笑”。最有意思的是吃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陆羽竟将惠泉评为“天下第二泉”,乾隆皇帝尽管见多识广,但也同常人一样,跟着大家喝彩,说“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还为方圆池赋诗,认同了好事之徒“圆池的水好吃,方池的水不好吃”的故弄玄妙。先生感慨地说:“以乾隆皇帝的聪明,他未必会完全相信,只不过他害怕别人笑他俗,因此,只好人云亦云,跟着起哄”。想到这里,先生“不禁又发出一股会心的微笑”。按理说,陆羽尝过的水远没有一位水利专家或地质工程师所尝的水多,他没有充分的理由就把天下泉水评为甲乙,但大家偏不去想。甚至连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都不必用,不去分辨惠泉茶的色、香、味,吃过后也跟着大家喝彩,其实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所以当先生听到两位茶客津津有味地谈论一部名作家的小说,所谈无非是时常听到的那些意见时,再次“含着会心的微笑”出了寺门。

       品读《惠泉吃茶记》可以看出,整篇文章先生先是用铺叙、反衬的手法,以惠泉茶的极负盛名与亲自品茶的淡而无味形成鲜明对照;再从兴致勃勃、令人神往,到兴致败落、令人沮丧,形成感情上的跌宕,使文章显出波澜。接着边叙边议,通过四次“微笑”,一步一步将文章主旨引向深入。只因盛名,人们便深信不疑,即使淡而无味,也大声叫好,失去了自信,可笑又可悲;只因盛名,本来无奇也认为神奇,对盛名盲目相信;人云亦云,跟着起哄,而且把好事之徒的故弄玄虚也吹得神乎其神、哄自己也哄别人,对权威盲目崇拜;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同样是人云亦云,落了俗套。这四次微笑,一次比一次深入,层层揭示了惠山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症结所在,水到渠成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不能将它推崇得不近人情;不要去依赖虚名,更不要人云亦云,跟着起哄。文章主旨的揭示,蕴含生活哲理,令人感慨,耐人寻味。

       先生就是这样,借喝茶,含蓄地将普通生活的哲理揭示给读者,文章写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显得内涵丰厚、哲理斐然。文中挪揄、讥讽、自嘲,比比皆是,显出他含蓄、幽默的风格,读来饶有风趣。读这篇文章,就如品尝一壶好茶,愈到后越淳香,愈品味愈觉得清香盈口,引人回味无穷。故毛泽东主席赞赏说:“看来姚雪垠很会写文章,很讲究艺术技巧。”后有评论家评论曰:“作者以活泼的思想,自由的笔墨,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十七年间能有如此文字,着实难能可贵。”

惠泉吃茶记【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