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2022-11-26 06:31:02)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杂谈

分类: 诗词欣赏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近几日,一位老同学不无感慨地跟我抱怨:“你知道吗?鲁迅的一些文章被移出课本了”。听到这话,笔者安慰他:“你放心,大多数并没有删,而且5000年的文明里那么多经典,课本容量毕竟有限,留一些给别的名家也是正常的,咱们要理解!”他想了想,点了点头。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安慰完他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位同学当年不是天天抱怨鲁迅的文章太难背,甚至因为不愿意背《孔乙己》被老师留过堂的吗?是啊!还有多少朋友像他一样,直到出了学校才明白,鲁迅那些难背的字句,字字珠玑,深刻地让人无法辩驳:

      “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猛兽永远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一句句鞭辟入里的话,年少时可能读不太懂,但到中年后,却一看就明白了,这大概就是鲁迅的魅力。如果要问鲁迅的众多名句里,大家最喜欢哪一句,估计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回答这7个字: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句话出自鲁迅的经典七绝《自题小像》,大家且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第一次读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7个字时,笔者还以为是哪位武侠文作者的杰作,后来读了全诗,我就知道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全诗不管是从遣词还是从格律、用典上来看,如果没有极强的古文功底,是万万写不出来的。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此诗写于1903年前后,那时候才20出头的鲁迅为何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而他要以血荐的这个“轩辕”到底是什么呢?

       1902年3月,鲁迅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日本留学。这时候,他身后的故乡处于水深火热中。由于早年父亲生病的经历,他此时想的还是学好医术,救死扶伤。在这几年他接触了很多进步人士,受到他们的感染,便剪掉了象征满清传统的长辫子。从那以后,鲁迅的发型就基本没怎么变过,一直都是很精神的平头。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在那时候剪掉长辫子是件大事,这意味着他与满朝决裂。22岁的鲁迅激动专门照了张像,还送了张照片给好友许寿裳。为了解释自己为何要剪发,他便把这28字小诗写在照片后。多年后,许寿裳在纪念鲁迅的《怀旧》一文中,提到了这首小诗,并给它安上了诗名《自题小像》,自此这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便风靡多年。

       所谓“轩辕”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黄帝。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之孙,炎指的是炎帝,黄指的就是黄帝。据说黄帝本姓公孙,后来改姓姬,他曾生活在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所以鲁迅要表达的,就是自己要以一腔热血报效中华。正如后来茅盾先生所言,年轻的鲁迅在那个时候“就表示了把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或许是因为这最后7个字写得太酷了,而且自带侠客风,所以倒让很多朋友忽视了前几句有多高明。事实上,这首七绝通篇都是高水平的。

       此诗一开篇就写得颇有意思。用希腊神话里的爱神之箭来抒写自己对家园的炽爱,这两句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我根本就逃避不了爱神之箭,他的箭让我深深地爱着那片故土,哪怕它现在已是风雨如磐、满目疮痍。日本当时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显然是要比他爱的这片土地好得多的,这也就是后来很多留学生没有回来的原因。鲁迅这两句诗,用爱神来向家国表白。

       第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化用了屈原《离骚》里的典故,远在他乡,鲁迅将心意寄托给天上的寒星,但却无人明了。写到这儿,他笔锋一转,就算没人知道自己的心思,他也要以血荐轩辕,不改初心。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作为一首抒情诗,这首七绝是很有水平的。几个典故的运用,把一腔热情形象化、具体化了。而结构上,基本上是一句一转折,声调激越,顿挫跳跃。首句只淡淡写来,第二句陷入深思,第三句带着忧虑,最近一句感情如喷火般一笔道出,这种武侠风的诗作,在近现代文坛是非常少见的。高超的诗作技巧,令人动容的赤子之心,这就是这首诗能风靡100多年,直到今天仍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这首诗大家会背吗?欢迎讨论。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析】 《自题小像》是鲁迅最重要的言志诗。19033月底或4月初作于         日本东京。19033月下旬,东渡留学周年之际,鲁迅毅然断发,拍照纪念,即成此诗,倾吐为拯救国家民族献身的慷慨壮志,诗成不久,曾告诉挚友许寿裳。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又题断发小照寄赠许寿裳。

       这首诗作后近30年里,鲁迅一直深藏心底,1931年1月17日柔石被捕,国民党反动派遂欲罗织鲁迅入案,逼迫鲁迅东渡。屠刀在颈,鲁迅亦巍然不动,在得知柔石等人噩耗后,2月16日 (旧历除夕) 鲁迅重书此诗,倾注对国民党政府的刻骨仇恨和自己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之志。2月下旬,鲁迅从避难处举家回寓所之前,再度重书此诗以明志。1932年12月上旬,鲁迅将此诗示于正在其寓所避难的瞿秋白,瞿建议易 “神矢” 为 “神镞”。12月9日,瞿氏夫妇赠送海婴玩具,听到秋白说是“留个纪念”,鲁迅大为感动,情不能抑,当即第三次书写 《自题小像》,虽然“神镞”不及“神矢”好,为了纪念与瞿秋白的情谊,鲁迅依然书为“神镞”。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自题小像诗为古今文人抒怀言志所喜用。古代文人自题小像诗多咏叹个人身世。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士人初试照像,自题小像诗风行,激进的革命者题照诗喜作断头流血之豪语,如鲁迅诗思想这般深闳邃远,情志这般悲壮坚毅者则不多见。

       “灵台无计逃神矢”,是说心灵没有办法避开丘比特的金箭,但这里用“神矢”这个西洋典故,并非取其陈义。而是大胆创新,巧妙地洋为中用,喻示自己对祖国深沉热烈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倾心。无计逃,不是欲躲避,也不是逃而未能避,而是义无反顾地冒矢前进。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变法维新,成为列强之一,甲午战争战败了中国,从此日本人往往轻视中国人,中国留学生走在东京街道,因为辫子,常常遭到日本少年的辱骂。就在鲁迅断发之时,弘文学院无理苛求中国留学生,经交涉无效,鲁迅等52名中国留学生齐声宣布退学,于3月28日集体出校,住进旅店半月之久。中国人如此受歧视,原因是中国太贫弱了,这恰恰激起青年鲁迅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崛起的强烈意愿。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1902年3月26日,鲁迅从南京启程东行,同窗好友胡韵仙赠诗有“回天责任在君流”、“旧域江山几破碎,劝君更展济世才”等语,足见鲁迅救国救民之怀抱和同学们期许之重。鲁迅刚踏上日本土地,正值章太炎先生发起“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鲁迅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迅速成为激烈的革命派,同学们钦佩地赞扬:“斯诚越人也,有卧薪尝胆之遗风。”“灵台无计逃神矢”正是鲁迅思想境况真实的写照。

       风雨如磐句,喻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苦难不堪。满清入关统治中国,政治极端昏庸腐败,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渐宰割瓜分中国。1901年9月 《辛丑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巨额赔款使大量 白银外流,加剧了中国经济破产,广大民众更加贫困痛苦,亡国灭种的惨祸已迫在眉睫,随着革命运动不断深入开展,满清政府的镇压也更加严酷。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和处境,也正是 “风雨如磐” 的实际所指。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寄意寒星”句,表现了鲁迅寂寞无诉的情怀。鲁迅诗作于三月底四月初,日本东京春寒料峭,故云寒星。1903年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革命形势空前大好的一年,这年春天,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界革命气势尤为高涨昂扬,一千多留学生元旦在锦辉馆举行的团拜大会,开成了激列反清革命的大会。但鲁迅当时所思考探索的问题已经超过了反清革命。他一方面满腔热忱地参加革命活动,另一方面,又“苦思救国之道”。往往思索,革命必反清,但反清以后,如何治国呢?如何挽救麻木不仁的大众呢?他非常看重民族性,认为倘若民族性不改造,即使革命成功,中国仍然没有得到救治,执着地探讨中国民族性的缺点,探讨“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认为只有找到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荃不察,用屈原《离骚》“荃不揆(察)余之衷情兮”,以喻四万万国民同胞仍然沉沉酣睡,正如当时别的革命诗人所吟 “国民长醉”、“众生尚酣睡”。鲁迅只得寄意天上的寒星,诉说国民同胞仍未觉醒,未能察识他的赤诚和心志,这是令鲁迅多么痛心的悲哀啊!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轩辕,即黄帝,史籍所载中华民族的先祖,清末言黄帝喻反清革命。荐、祭献。据《礼记·祭志》记载,祭祀黄帝的仪式从舜帝就开始了,以后历代相传,以示代表中华正统。在典礼上君主亲执鸾刀,割开牺牲(牛的耳,或直刺其心,以盏取血相奉献,牺牲的身体也或烹或焚以奉)。鲁迅表示自己愿为牺牲血荐黄帝,含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为了革命需要不惜一死相拚以报民族,另一方面准备、并决心以毕生坚韧的奋斗来拯救国家民族、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三十年代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告白,是和这一脉相承的。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许寿裳先生于鲁迅逝世后将 《自题小像》公诸于世,其《怀旧》诠释说;“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这诠释是正确理解此诗的钥匙。

       这首诗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中多用古人和西洋典故,而又能翻出新意。“神矢”、“荃不察”、“血荐轩辕”诸典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机融合,化为一体,表达了新的思想、新的时代内容,而无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弊病。全诗仅四句,但层次跌宕,大落大起,蓄势极深,势发极烈,读来动人心魄,感人心志。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出语不凡,雄健利落,足现青年学子爱国至深至热之情。第二句“风雨如磐暗故园”极言祖国悲惨危殆之现状,紧紧承接首句,却又是一个大转折,在诗势上是一个大跌落,恰好使头两句诗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的感人力量。第三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诗人在异国,寂寞无诉,国内四万万同胞又皆昏昧沉睡,无人察识,只好将满腔赤诚倾付与天上的寒星,这又是一跌。至此,诗势已经跌降到了极低之处,然而,在诗势跌降的同时也在积蓄起势,诗势跌降到了极限,诗势也就蕴蓄到了极限,表面上看来似乎无可奈何之时,突然如山洪溃坝,如火山爆发,一声震雷:“我以我血荐轩辕!”绝望之中,闪现出民族希望之光!这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圣誓言,显示出青年诗人伟大的心志和坚毅的气魄,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情冲击力量。

       确如许寿裳所说:“鲁迅对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无比……三十余年来,刻苦奋斗以至于死,完全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一息尚存,不容稍懈,真是实践了他三十五年前所做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诗句!”

 

 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