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季也亲
季也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316
  • 关注人气:2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2022-11-14 06:55:40)
标签:

文化

教育

时评

杂谈

分类: 诗词工具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

变格称谓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绝》:八月长江去浪平, 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题下注明“折腰体”。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名词释义】

       关于折腰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

       这样定义,渔火认为是言简而意赅的。也就是说,所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来源考证】

       折腰体作为诗体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该书选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绝》, 题下注明“折腰体”。

诗如下: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何谓折腰体,唐人没有解释,也许有过解释,可惜失传了,宋人的解释很简单。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联系紧密,意脉不断。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形式举例】

       此体中唐的崔峒此前已有不少类似的作品。

       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杨柳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又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者是仄起式,后者是守起式;其共同特点除二、三句失粘外,还有几点须注意:1、第三句第五字均用仄声;2、凡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时,第五字均改用平声(“杨柳渡头杨柳稀”是孤平拗救,“上有黄鹂深树鸣”与“野渡无人舟自横”则三平连用)。此为最典型之折腰体,唐人颇爱用之。如白居易《游仙游山》:

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

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此为平起式,第二句“人”字平声;第三句第五字“未”用仄声,下句第五字以平声“多”拗救;格式同与韦应物《滁州西涧》相同。

       又如赵彦昭《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应制竟用折腰体,可知已成一时之风气矣!此诗格式略同于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第三句第五字亦用仄声,只首句不押韵耳。崔峒《清江曲内一绝》实亦此格,唯第三句不用拗体,首句则遵王维体用韵而已。

       亦有只折腰而不用拗句者,如上官仪《春日》:

花轻蝶乱仙人杳,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陈志岁《斗鸡》:

五亩田平踏迹新,噍群围处起禽尘。

常说和生犹未得,挑唆血斗是何人?

       以上两诗中,上官仪诗乃平起式,除首句不入韵外,三四句不用拗体,盖初唐格律初定,诗人往往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也。陈志岁诗一二两句与七言格律诗仄起入韵式无异,三四两句是标准的七言格律诗句式。全诗亦不用拗句,只是中间折腰而已。“中失粘而意不断”。

       “折腰体”并非仅限于七绝,近体诗中五绝、五、七律均可用之。兹各举例,略作说明。五绝之折腰者,如: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李白《自遣》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前者为平起式,二三句之间折腰,但每句均合律;后者为仄起式,除二三句失粘外,每句均拗,首句连用五仄,次句“盈”字,既救上句“不觉”,又救本句之“落”,句法苍坚高古。三四句“步”、“人”平仄声互换,与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声律相同,盖将七言前二字截去,即是“带雨晚来急,无人舟自横”也。

       五律之折腰者,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唐求《题郑家隐居》

       前者平起,只是首联与颔联间失粘,其余各句都合乎律诗要求;后者仄起,每联之间均失粘,且每联都用与李白“醉起步溪,鸟还人亦稀”同类的拗句,格调极为高古。

       七律之折腰者,如: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杜甫《咏怀古迹》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杜甫《所思》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史作

      三首均仄起,但第一例是首联与颔联失粘;第三首失粘处在颈联与尾联之间,“怅望千秋一洒泪”与“朝罢须裁五色诏”,均在第五字用仄声,而第六字未以平声相救,与“惟有相思似春色”小有不同,第二例则在四五句与六七句间两次折腰,中间四句声律都略同于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中“一柱观头眠几回”用孤平拗救,读来音调更为宕折激楚。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辨析】

       另有所谓“折腰句”,语出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者,谓之折腰句。”并引白居易“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话龙头”、欧阳修“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头”等句为例。然此皆从句法著眼,与诗体无关,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诗。

       唯古人常将“折腰体”与“折腰句”相混,故特为拈出。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折腰体格律诗写作方法

       寻诗汇

       折腰体

       折腰体在当下写作时并不流行,但是却不可不知!

       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最早的折腰体称呼,出自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其中有一首崔峒的 《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曰折腰体 :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帆平声,目仄声,失粘。

 

       折腰体,这是诗的一种体式,不是诗病。诗有两个"腰"。

       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

       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句、第五句,都是腰。

       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

       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例:谓中失粘而意不断。

王维赠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二句(舍仄声)与第三句(君平声)失粘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八句折腰体,比较有名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施蜇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谈到折腰体,他认为折腰体算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不算是格律诗的诗病。并认为,七律折腰一般不会有两处。

       不过李白这首诗,却有两处失粘:去、宫;代、山。而这首诗常被后人评为李白七律的代表作。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杜甫也有几首折腰体七绝,例如《戏为六绝句》第二首: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为文哂未休。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
[]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二句的第2字[薄]是仄声,第三句的第2字[曹]是平声,失粘。

      首句不押韵的绝句失粘,有点像人走路顺拐,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句式完全一样。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又如《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又如《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 》: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

       另有所谓"折腰句",语出元人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者,谓之折腰句。

       "并引白居易"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话龙头"、

       欧阳修"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头"等句为例。

       然此皆从句法著眼,与诗体无关,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诗。

       唯古人常将"折腰体"与"折腰句"相混,故特为拈出。

       折腰体"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体诗格律严谨。

       当这些格律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写作。

       用折腰体代替常体(即正体),便是变通的办法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了,特别是对于不愿意受格律约束,一些不要格律,排斥格律派会说了:折腰体就是可以不用管格律,那就可以随意写了那样理解就是错的。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按照王力划分律诗的标准:折腰体诗律诗有五个要素:

       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

       二、是对仗合律。除了绝句,律诗中两联必须讲对仗;

       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

       四、是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意无关。

       五、要强调的是,在五言、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这五条很重要,大家要牢记如果五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折腰体诗;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就是古风式的律诗;亦称拗律;

       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

       折腰体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

       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

       绝句的腰在第三句。律诗的腰在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

       绝句有规律的失粘在第三句,与第二句比较失粘,律诗有规律的失粘是在下一联的首句,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联平仄格式相同。

       在律诗里有规律的失粘可以出现在第二联也可以出现在第三联和第四联的。整首律诗里一般只有一联失粘。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以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为例格律应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他格式可以此类推,除第三句遵循第一句平仄要求之外,其他要求与正体绝句格律相同,如可平可仄处相同,也可以用拗救等。

       律诗格式也是如此,如第二联失粘平起首句不押韵句式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格式可以此类推。根据首句不同而改变!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律诗,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粘的仍需粘。

 

       挽彭德怀元帅

杨启宇
铁马金戈百战余,苍凉晚节月同孤。
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

       该诗曾获《首届诗歌大赛》一等奖。

关于格律诗的《折腰体》【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