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寒菊》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金陵八家”之一的胡慥《郑忆翁画兰图》局部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特立独行的诗人画家郑思肖,只为爱国
宋元之际的诗人画家郑思肖,藐视权贵,不屈不挠,连皇帝都敢得罪,写下反诗,却又忠君爱国,至死方休。这话不是矛盾吗?既然写了反诗,还谈什么忠君爱国?请看。

郑思肖(1241~1318)
郑思肖(1241~1318)原名不详,南宋亡以后,面对国家与民族的深重耻辱,成为遗民的他痛心疾首,愤然改名为郑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繁体字组成部分,“思肖”的含义是“思赵”,以此表明他不忘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字忆翁,号所南,表示不忘故国,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你以为他悄咪咪地改名换号就完事了,不,文人风骨岂止于此!
他的父亲郑起也是个文人,因为看不惯官场上的污秽,所以不取仕,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工作。看不惯是回事,挺身反对性质就严重了。这一天终于来了,先是反对在野的奸相史嵩之回朝,而后又大骂阻止另一奸臣郑清之再次出任丞相。郑清之没有放过他,叫人将他连同他一家的男性全部投进监狱。郑思肖的母亲楼氏,辛勤操持家务,全力支持丈夫的正义行为。

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环境的影响力是深远的长久的。郑思肖耳濡目染,自是受用。他父亲去世后,他母亲时常对他说:学习爸爸好榜样!(唯学父为法)你不按照你爸爸说的做,你不如去死!(汝不行汝父之言,汝不如死!)
现在的人们对这样的教育看法颇多,并提出质疑,但正是这种家教培养出了郑思肖后来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
郑思肖自幼就跟随父亲读书,十四岁考中秀才,开始游学四方。后来又考取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
咸淳三年(1267年)元军南下攻宋,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失守。南宋大军撤回南方。而此时,宋度宗和奸臣贾似道仍然听歌赏舞,花天酒地。郑思肖不顾违反新的禁令大胆上疏坚决主战。这一次上疏,朝廷虽然没有太难为他,可也没有照他的话去做。可许多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行为很是钦佩,都想要像他一样。

南宋亡
以后,大家都知道,南宋灭亡。
期间郑思肖眼见国家已无药可救,只能将悲愤情绪寄于诗文中。相继写下了《逢陈宜之》《重题多景楼》《德祐二年岁旦二首》等诗作。当然他不但用笔写,而且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国之心和对元军的愤恨。
改名换号只是开始。接下来居室里题匾:本穴世界。他以“本”字的“十”加在“穴”字当中,就是“大宋”二字。
攻下南宋后,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缓和蒙汉矛盾,征召宋朝遗臣出来做官,郑思肖的名字也在其中。他自然不屑,给忽必烈的使者写了一句诗: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

鉴于当时局势未稳,不便多造杀戮,忽必烈忍了。没多久,他第二次东征日本失败。当郑思肖听到元军败讯后,手舞足蹈,作了《元鞑攻日本败北歌》,里面元贼元贼、犬羊犬羊的称呼元人及其统治者,指摘他们搜刮民脂民膏最后落得个自取其辱。
元朝政府得知,忍无可忍下令缉拿郑思肖。他一路跑,最后从泉州出国,搭大帆船前往印尼,在爪哇岛西北岸登陆,那里就是后来的巴达维亚埠。郑思肖到达印尼之后,在那里留下了
“八茶罐”的故事,为美谈。不过,他还是怀念故土,几年后,当元政府已经不记得此事了,郑思肖回到了中土,依旧到苏州的寺院里居住。

菊花
郑思肖是诗画大家,他的《画菊》诗大家最为熟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看似写花,实乃写人,以花喻人。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身为遗民的郑思肖要体现菊花的“抱香死”精神,堪比伯夷、叔齐。一个高尚的特立独行的郑思肖跃然纸上。
郑思肖最喜欢画墨兰,但权贵们向其索求,却不肯与,平时画完就毁掉。反是寻常人只要合他心意,倒是会给。一次,一个元朝小官(邑宰)请他为自己画一幅墨兰,求之不得。小官见他如此不识时务,就威逼他道:“你不是有些田地吗,你要是不给我画,我就让你多交税钱。”
郑思肖怒不可遏,喝道:“头可以给你,兰你想都别想!”

无土墨兰
他画的墨兰无根无土,有人问他为什么总不画土,他愤愤反问道:“地都被番人夺去了,你不知道吗?”
为此他还做了一首诗:
纵使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真父母。
千言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
元延祐五年(1318年),南宋灭亡的第39个年头,78岁的郑思肖病危,躺在苏州觉报寺中,临终前对朋友唐东屿说:“我要死了,请你帮我写个牌位,上书: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说完,他缓缓地闭上眼,与世长辞。
好友忍痛为其料理后事,至于郑的嘱托,他没办。事到如今,天下谁不知道郑思肖并非是不忠不孝,无论从中国传统的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一个尽忠尽孝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