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2020-07-15 09:27:54)
分类: 诗词欣赏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代表作,也是他“孤篇竟为大家”之作。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和其他记载非常之少,他的一生流传下的诗作也只有两首。一首就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千万读者为之倾倒。另一首就是《代答闺梦还》。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压倒全唐”。有人说张若虚是为夜色为生的人,创造唐代文学的奇迹。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为何会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

       因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关乎哲学。张若虚先从写景着笔;然后引申到对生命时空、宇宙起始时间的探讨;最后又联想到天下离人之伤,因此受到很高的称赞。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描绘春江月夜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由春江月夜的美景引发出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月亮第一个照到的人是谁?谁第一见到月亮?为什么人一代代的老了,而月亮却世世代代没有变化?

       第三部分转人抒情,借千里明月抒写“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情。并且由此生发开去.表达了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普天下离人的相思之情。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诗歌修辞手法妙绝

       在句式上,全诗使用大量排比句、对偶句,起承转合精妙。诗中春江花月夜以及相思之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将自然之美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境界。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诗歌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解读: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水波倒映着月光,月光随着水波照到千里万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明?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解读: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像是有如一层雪霰。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也因此看不分明。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解读:江水和天色融合,纯明无暇,唯有一轮皎洁的孤月挂在空中。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解读:在江畔上的人,谁最先看到了江上的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到江畔上的人呢?人生在世上,一代代延续着没有个穷尽,而江上的月亮,却是年年一样啊。这几句诗,是诗人在大自然与人生对照下,而产生的感慨。(短暂与永恒的对比)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解读: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解读: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妇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圆圆的月亮在楼上日复一日的经过,照在女子梳妆台上,却映衬出闺中女子不能团圆的悲哀。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zhēn )上拂还来。

       解读:银色的月光洒在玉户帘上,洒在捣衣砧上,使女子触景生情,思人更切,于是她要卷去、拂去那月光。可月光岂能卷去、拂去?月光依人而又恼人。思妇心情是复杂的,她陷入了更深的苦恼之中。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读: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愿自己的相思如同月光一样,依托明月遥寄给郎君。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解读: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游子还能乘船而归。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jié)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读: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东临碣石观沧海的游人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张若虚的另一首作品

《代答闺梦还》写的什么?

       这首《代答闺梦还》描写思妇一天内心境变化,以景抒情,表达对边塞之人的相思离愁。由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孤寂冷清的画面。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赏析】

  这首诗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艳丽工整,欲出宫体之篱,似启温李之风,张若虚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家往往认为,是初唐四杰为盛唐诗歌的兴盛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实际上,张若虚也是功不可没的一员。这首拟闺怨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人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作者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另外,这首诗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可称得起是别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绘心境,可句句写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将这首诗翻译成为意识流作品,那就韵味大减。好比将一个曲曲折折的迷宫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却荡然无存了。

  张若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仅仅流传下来两首。除了这首之外,还有一首就是广为流传的 《春江花月夜》。余下的诗,都在漫长的岁月中散失了。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杭州)、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开元年间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