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仄韵近体诗格律考述
(2019-06-03 08:37:12)分类: 诗词欣赏 |
【转】仄韵近体诗格律考述
张培阳
一、前代相关研究与不足
仄韵即古体,此一观点当下不可谓不流行,而尤以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里的主张为著。如前书云:“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b.押平声韵”,又云“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1],可见,在王先生看来,近体如律诗或律绝者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押平声韵。言下之意,一切的仄韵诗都不可能是近体。这种观点同样体现在《诗词格律概要》一书的写作中,如其中云“今体诗(律诗,绝句)用韵,都依照平水韵,而且限用平声韵。”[2]由于这些著作流布十分广泛,加之长期以来王先生在诗律理论方面的权威性,应该说,这种观点对于今天大多数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此外,启功《诗文声律论稿》、郭芹纳《诗律》也都把“押平声韵”,作为“律诗”或“近体诗”的条件之一。同一节里,启先生还说“古代作品中,也有一首八句,中间对偶,但是仄声韵脚的,有人称之为仄韵律诗”,但紧接着又道:“它们显然和一般律诗不同,在各种按体裁分类的选本上,也少列为律诗,所以仍应算是古体诗”,并在小注中补充说:“《柳南随笔》说白居易《西楼月》仄韵一首《长庆集》编入律体,方氏《律髓》亦收之。按这究竟是少数的例子。”[3]郭先生也曾补充道:“(指近体诗,笔者按)必须入韵,而且限用平声(用仄声者则为例外)”。[4]
把仄韵诗一概视为古体,其实更早之前,已广泛存在于古人所编的诗歌总集或选集中。如《唐诗品汇》“五言古诗”下所收仄韵诗,既有像崔融《拟古》、杜审言《送和蕃使》、张九龄《感遇九首》这样的仄韵古体诗,也有像王勃《山亭夜宴》(后两联失粘)、沈佺期《临高台》(后三联失粘)、崔融《关山月》(合律)、韦元旦《九日侍燕应制》(合律)、张说《相州山池作》(合律)这样的仄韵新体或近体诗(仄韵近体的律句范围比平韵的稍广,详见本文第二部分)。又如,《全唐诗》所收各家诗,许多是按诗体大致分类的,一般是先古体,后近体,近体通常又先后分为五律、五排、七律、五绝、七绝(如耿湋诗,王维诗等)或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七绝等(如韩翃诗、武元衡诗等)。其中古体里面往往就不分古、新体(包括近体)而收有一切仄韵诗。如王维诗第一卷,既有像《青溪》、《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这样的古体诗,也有像《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两诗有失粘)这样的新体诗,更有像《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齐州送祖三》这样完全合律的近体诗。又如清人蘅塘退士所编,今天仍十分流行的《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古诗”里,既有像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杜甫《佳人》这样的仄韵古体诗,也有像柳宗元《溪居》、贾岛《寻隐者不遇》(两诗有失粘)这样的仄韵新体诗,更有像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这样的仄韵近体诗。
以上观点也体现在古人的某些著述中,如较早之前,宋人李之仪,在其答人“诗中格目”的书札中道:
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云:“汉魏五言终变而为律、七言终变而为古者,盖五言仄韵与转韵者少,而平韵者多,仄韵转韵者虽为古,而平韵者则皆入律矣。”[6]清人梁章钜《退庵随笔》:“七古有仄韵到底者,则不妨以律句参错其间,以用仄韵已别于近体,故间用律句不至落调”[7],前者云“仄韵”“为古”,后者云“仄韵已别于近体”,也都主张凡仄韵即为古诗。
与上述观点相反,自古以来,断断续续还有另一种声音,即主张仄韵诗中也有近体。如白居易自己编的诗集,“律诗”(相当于“近体”)卷中就有仄韵诗,其中有仄韵七言短律如《寒食卧病》,仄韵五言律绝如《秋虫》,仄韵七言律绝如《空闺怨》等,可见在唐人看来,并不以押平、仄韵,作为近体的界线。[8]
明人谢天瑞《诗法》则有“五言律仄韵”、“七言律仄韵”、“五言绝句仄韵”、“七言绝句仄韵”等名目,并以灵一《栖霞山夜坐》作为五言律仄韵,高适《九月九日赠颜少府》作为七言律仄韵,柳宗元《江雪》、崔国辅《怨辞》、王维《竹里馆》作为五言绝句仄韵,长孙佐辅《寻山家》作为七言绝句仄韵的例子。[10]以上这些诗,灵一诗为合律的仄韵五律,高诗为有非律句(诗中第四句)的拗体,柳诗、崔诗失粘,为新体,王诗为合律的仄韵五绝,长孙诗两联皆失对,为新体。总的来说,这些诗或为仄韵近体,或为仄韵新体,或介于仄韵近体与古体之间,作为仄韵律诗来举例,虽不够精确,但也大致不差。
就某家诗集的编排而言,也有把仄韵诗作为近体看待的。如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一“近体诗二十七首”,就有王维的仄韵诗《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赵氏还在第二首后面注云:
或谓律诗无仄韵,其仄韵者,乃是对偶古诗耳。成谓古、律之分,当以调以格,不当以韵。唐人试士类用律诗,今考张谓之《落日山照曜》,豆卢荣之《春风扇微和》,裴次元、何儒亮之《亚父碎玉斗》,郭邕之《洛出书》,俱用仄韵,不居然可知乎。孙月峰作排律辨体,特出仄律一门,盖有见于此矣。[11]
上引应试诗,确都是仄韵近体或新体中的一种。其中豆卢荣一首为合律的仄韵五排(六韵),其余或有失对,或有失粘,为新体。
此外,费经虞《雅伦》中“仄押格”一目,引郑愔仄韵五律一首为例[12],《诗法指南》“律诗侧律格”(“侧”,即“仄”,笔者按),而以王维诗仄韵五律一首,温庭筠仄韵七律一首(温诗有1处失粘)为例[13],也可窥出,古人认为仄韵诗中也有律诗,有近体。至于简短表明这一点的,如《杜臆》中有云“不知还有仄韵律诗,又有仄韵排律也”,赵执信云“近体有用仄韵者”[14],亦足可注意。
今人在这方面,也有所关注。如前引王力先生两书,虽直接把一切仄韵诗归为古体,不免偏颇,但他在较早之前写的《汉语诗律学》里的观点,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其云: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诗很像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旧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的平仄为标准。[15]
又云:仄韵律诗和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16]
说仄韵近体“非常罕见”,并将它视为“正例”的反面也好,说它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也好,总之,王先生在以平韵近体为主的同时,还是承认有仄韵近体一种的。在这些论述的中间,他还举了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浮石濑》、刘禹锡《海阳十咏·蒙池》作为仄韵五律,韩偓《意绪》作为仄韵七律,刘长卿《送方外上人》、顾况《忆旧游》作为仄韵五绝的例子。以上观点也反映于王先生后出的《诗词格律十讲》,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综上所述,将仄韵诗一例归为古体,或者将仄韵近体视为“例外”的做法,自然不值得效仿,如启功先生所说的“(仄韵律诗)在各种按体裁分类的选本上,也少列为律诗”,同样不能成为判断仄韵诗为古体、还是近体的依据。另一方面,古今人虽陆续对仄韵近体的存在或体制特征有所认识,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几点:第一、驳论过程中,由于失察而产生了一些讹误。如《瀛奎律髓》所载白居易《西楼月》(实为《西楼夜》,笔者按)一首,有失对和非律句,虽中两联对仗,不妨视之为介于仄韵近体与古体之间的拗体,但白氏原来是把它偏入“古体五言”(白卷十一),而非“律体”。[20]方回举以为例已有不妥,王应奎《柳南随笔》更援方氏做法以为据,为其“仄韵律诗”张目,实则有所未察,不足为凭。[21]第二、所举例子不够精当。如谢天瑞的《诗法》,仄韵七律,举高适《九日酬颜少府》为例,还可以说是由于此体合律诗不易检寻,情有可原的话,但所举仄韵五绝、七绝也多失对、失粘,就说不过去了。这两体尤其是五绝,完全合律的诗,并不难找。其它各家如《瀛奎律髓》等所举例子,或多或少也有这个问题。第三、对于仄韵近体几种主要体载所用的平仄格式,无所归纳,或者归纳得不够周全,分析得不够透澈,如徐青先生对于各体平仄格式的归纳和叙述。最重要的是,对于仄韵近体所使用的律句,古人皆未谈及,今人则大抵以平韵近体的为标准,牵强附会,亦步亦趋,甚至私自修改平仄格式,而于仄韵近体自己的律句范围,无所觉察。
二
前已提过,有关仄韵近体的律句,古人未曾谈及,今人偶有探求者,则大多以平韵律句附会之。其实,平、仄韵的律句范围虽大致相同,亦略有差异,宜另外予以考量。
兹拟以初唐仄韵五言八句新体、近体作为仄韵近体律句的征引对象,因为初唐仄韵新体诗不多(其它时期更是如此),如有个别句式不存在于此一体制中,则转以它体,如五排等求之。
选取初唐仄韵五言八句作为征引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初唐的大部分时期,虽然偶有一两首带有古诗体制,但数量毕竟极其稀少,即使后来陈子昂崛起提倡古诗,所制之仄韵诗也多以新体、近体为主,而其中如有古诗,则又可参照遣词造句的具体情形(主要是对仗)予以剔出,如此而求仄韵律句的平仄格式,庶几能比古诗大行之后的盛唐更为纯粹一点。第二、五言八句新体、近体(五律)不但是平韵近体中最早成熟、最主要的一种,仄韵诗中,基本上也是如此。况且,较之两联四句的五绝,它的声律使用更具稳定性,且在判断一首诗是古体还是新体,中间两联的对仗与否,往往也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纵观唐代所有仄韵新体、近体诗,其律句应该有以下几大类:
首先,是除孤平(仄平仄仄平)之外,“一不论”中余下的7种:
1、
“骏马疑流电”、“阅赏诚多美”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三)
“万籁含宵唤”、“峻雉聆金柝”上官仪《奉和颍川公秋夜》
“帝里寒光尽”、“柳甸惊初叶”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2、平平仄仄平
“池鱼跃不同”李世民《初晴落景》
“恩波洽九流”胡元范《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其二)
“梅郊落晚英”、“清尊湛不空”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君非仲举才”、“严程若可留”马怀素《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3、平平平仄仄
“山亭秋色满”、“新巢封古树”李世民《山阁晚秋》。
“清歌临太液”、“春堤芳草积”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天行乘九月”、“秦京游侠窟”韦元旦《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月字》
4、仄仄仄平平
“翠野驻戎轩”、“海气百重楼”李世民《于北平作》
“叶似镜中眉”、“不忍掷年华”韦承庆《折杨柳》
“既荷大君恩”张说《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
5、平仄平平仄
“岩牖凉风度”“残菊犹承露”李世民《山阁晚秋》
“胡马窥亭障”崔融《关山月》
“秦地平如掌”、“车马千门旦”沈佺期《长安道》
6、仄平平仄仄
“洞庭波渐起”、“菊黄开灞涘”、“运流方可叹”李世民《度秋》
“浩然思乐事”、“勿言行路远”苏颋《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菊黄迎酒泛”、“负山徒倦力”李咸《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直字》
7、平仄仄平平
“移步出词林”、“惊雁落虚弦”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三)
“闻道白云居”、“林卧对轩窗”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何地早芳菲”、“啼鸟弄花疏”沈佺期《芳树》
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以下五种:
1、
“日晃百花色”李世民《初晴落景》
2、平仄仄平仄
“斜汉耿层阁”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其七)
“花鸟既环合”张均《和尹懋登南楼》
“翻复饯征客”苏颋《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这两种五言八句新体、近体里例子不多,兹再征之五言八句以上新体或近体数例如下:
3、
4、仄平平仄平
5、平平仄仄仄
其次,是“三不论”中的以下三种:
1、
2、平仄平平平
3、仄平仄仄仄
这一种,初唐五言八句新体、近体里,未见例证,五言八句以上的如王绩《山中叙志》“孟光傥未嫁”。又,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浮石濑》“石横晚濑急”,皇甫冉《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岭南雁北顾”。这种句式的稀少,是由“平平仄仄仄”句式的不常用直接导致的。以上三种,在平韵近体里,前人多当作非律句。
其次,是“平平仄平仄”和与之相配套的“仄仄平仄平”,衍化出来的以下四种:
1、平平仄平仄
2、
3、仄仄平仄平
4、平仄平仄平
再者,是由“仄仄平仄仄”分化出来的四种。
1、
2、
3、仄仄仄仄仄
4、平仄仄仄仄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并赋三阳宫,集诗集贤殿。具物衣如在,咄嗟长不见。既哀薤露词,岂忘平生眷。
这样的诗,出现孤平的话(其中第七句孤平),还可以说是因为有意无意的趋古(其中第二联对仗不工,第三联很难说是对仗)造成的。但如以下这些诗,李世民《帝京篇十首》: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杨师道《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其一):
北林鹊夜飞,南轩月初进。调弦发清征,荡心祛褊吝。变作离鸿声,还入思归引。长叹未终极,秋风飘素鬓。
李峤《云》:
大梁白云起,氛氲殊未歇。锦文触石来,盖影凌天发。烟煴万年树,掩映三秋月。会入大风歌,从龙赴圆阙。
张说《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
东第乘馀兴,南园宴清洛。文学引邹枚,歌钟陈卫霍。风高大夫树,露下将军药。待闻出塞还,丹青上麟阁。
《巡边在河北作》:
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
《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
塞上绵应折,江南草可结。欲持梅岭花,远竞榆关雪。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苟齐两地心,天问将安说。
张均《和尹懋登南楼》:
岑羲《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涘字》
薛稷《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历字》
暮节乘原野,宣游俯崖壁。秋登华实满,气严鹰隼击。仙菊含霜泛,圣藻临云锡。愿陪九九辰,长奉千千历。
其中的“去兹郑卫声”、“北林鹊夜飞”、“锦文触石来”、“待闻出塞还”、“独怜半死心”、“苟齐两地心”、“客来已两春”、“一闻帝舜歌”、“愿陪九九辰”,就很难说是因为相同原因产生的。不必说李世民《帝京篇十首》,都是新体诗,李峤《云》是其众多五言八句新体咏物诗(包括平、仄韵)当中的一首,而张说、岑羲、薛稷等人的拈字赋诗,本多新体、近体之作,单看以上9首诗的遣词造句,尤其是中间对偶的工整,不用说,它们已离纯正的新体、近体之作不远了。因而,解释也就只有一个,和平韵近体不同,仄韵近体是将孤平作为律句看待的。
这种情况,是不是初唐时期特有的现象呢?不是的。大历以后的应试之作如孟简《赋得亚父碎玉斗》中的“献谋既我违”、萧昕《洛出书》中的“地敷作乂功”等,也都是仄韵近体不避孤平的明证。
综上所述,仄韵新体的律句应该有24种,其中的16种,分为四大类,依次是:
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再者是“平平仄平仄”分化出来的“平平仄平仄”和“仄平仄平仄”,以及与“平平仄平仄”相配对的“仄仄平仄平”分化出来的“仄仄平仄平”和“平仄平仄平”。其中前两种可以视作b类的替代式,后两种可以视作B类的替代式。
最后,是由“仄仄平仄仄”分化出来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和“平仄平仄仄”。这四种可以视作a类的替代式。
除了数量比平韵近体多之外,仄韵近体律句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和平韵近体中的三平,在初、盛唐较为常用,以后则趋罕用或不用不同,三平是仄韵近体中比较常规的句式之一。第二、作为平韵近体律句中历史性遗留的“仄仄平仄平”,在仄韵近体中也保持着比较常规的使用。第三、平韵近体中,“仄仄平仄仄”一类的使用,一般要求在下句的第三字以相应的变化,即为“仄平平仄平”,而仄韵近体中的这一句式,完全可以无视这种要求。第四、作为平韵近体大忌的孤平(仄平仄仄平),在仄韵近体中,也可以正常使用。
三、仄韵近体篇式
仄韵近体的律句和分类既定,通过一定的对、粘在句、联间的勾连,它的各种篇式就不难推求了。先看仄韵近体的对和粘:
睿赏叶通三,宸游契重九。
兰将叶布席,菊用香浮酒。
落日下桑榆,秋风歇杨柳。
幸齐东户庆,希荐南山寿。
齐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以每句第二字为例,前一首的平仄依次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后一首的平仄依次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句与句之间,“平”、“仄”或“仄”、“平”相对,联与联之间“平”、“平”相粘,或“仄”“仄”相粘,这就是仄韵近体的对和粘。应该说,仄韵近体的对、粘与平韵的并无不同。
皇甫冉《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
陇首怨西征,岭南雁北顾。行人与流水,共向闽中去。
五律如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前诗上句末字的声调依次为“仄”(岭)、“平”(凉)、“仄”(尽)、“平”(来),后诗则为“平”(天)、“仄”(火)、“平”(春)、“仄”(草)。
七绝如皇甫冉《岁暮怀崔峒耿湋》:
腊月江天见春色,白花青柳疑寒食。
洛阳旧社各东西,楚国游人不相识。
白居易《空闺怨》: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芳兰无意绿,弱柳何穷缕。
心断入淮山,梦长穿楚雨。
繁花如二八,好月当三五。
愁碧竟平皋,韶红换幽圃。
流莺隐员树,乳燕喧余哺。
旷望恋曾台,离忧集环堵。
当年不自遣,晚得终何补。
郑谷有樵苏,归来要腰斧。
落落树阴紫,澄澄水华碧。
复有翻飞禽,裴回疑曳舄。
五律如沈佺期《临高台》:
高台临广陌,车马纷相续。
回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
远望河流缓,周看原野绿。
向夕林鸟还,忧来飞景促。
五排如王维《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凤扆朝碧落,龙图耀金镜。
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
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
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
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
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
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
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七绝如乔知之《折杨柳》:
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
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独能久。
七律如温庭筠《春晓曲》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五律如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重台芙蓉》:
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
玉女袭朱裳,重重映皓质。
晨霞耀丹景,片片明秋日。
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
五排宋务光《海上作》:
旷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无际,沄沄深不测。
崩腾翕众流,泱漭环中国。鳞介错殊品,氛霞饶诡色。
天波混莫分,岛树遥难识。汉主探灵怪,秦王恣游陟。
搜奇大壑东,竦望成山北。方术徒相误,蓬莱安可得。
吾君略仙道,至化孚淳默。惊浪晏穷溟,飞航通绝域。
马韩底厥贡,龙伯修其职。粤我遘休明,匪躬期正直。
敢输鹰隼执,以间豺狼忒。海路行已殚,輶轩未皇息。
劳歌玄月暮,旅睇沧浪极。魏阙渺云端,驰心附归冀。
七绝如陆龟蒙《陌上桑》(此例子下面已用,看否能再找一个):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七律如韦皋《天池晚棹》:
雨霁天池生意足,花间谁咏采莲曲。
舟浮十里芰荷香,歌发一声山水绿。
春暧鱼抛水面纶,晚晴鹭立波心玉。
扣舷归载月黄昏,直至更深不假烛。
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盛唐如王维《班婕妤三首》(其一):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
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
大历如司空曙《新柳》: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
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
中唐如白居易《早秋独夜》: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
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晚唐如陆龟蒙《乐府杂咏六首·花成子》:
春风等君意,亦解欺桃李。
写得去时真,归来不相似。
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
少年不得志,走马游新市。
大历如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洞仙谣》:
几转到青山,数重度流水。
秦人入云去,知向桃源里。
中唐如王建《落叶》:
陈绿尚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新扫地,绕树三两叶。[25]
晚唐如陆龟蒙《子夜四时歌·秋》:
凉汉清泬寥,衰林怨风雨。
愁听络纬唱,似与羁魂语。
再者,分别是以下三种:
一、“Bb、Aa”。如王维《辋川集·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其一):
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
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
二、“Aa、Bb”。如李白《王昭君二首》(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三、“ab、Aa”。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其二):
河伯怜娇态,冯夷要姝妓。
寄言游戏人,莫弄黄河水。
刘禹锡《罢和州游建康》: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
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
(笔者按,力为入声,首句不押韵)
疏钟何处来,度竹兼拂水。
渐逐微风敛,依依犹在耳。
陆龟蒙《子夜四时歌·春》:
山连翠羽屏,草接烟华席。
望尽南飞燕,佳人断消息。
以上六种外,偶尔还有一种全诗每句句脚都以仄声结尾的,如岑参《秋思》“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全诗平仄为“ba、ab”型。又如皮日休《秋江晓望》“万顷湖天碧,一星飞白鹭。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全诗平仄为“ab、ba”型。另外,皮日休这首诗首句还押韵。和以上六种格式一样,这两种也是仄韵五言律绝中的一员,因为它们同样讲究律句和对、粘,不过由于它们极为罕见,不妨视之为仄韵五言律绝的偏式。
仄韵五律的格式,主要有三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ba、Bb、ba、Bb”型。初唐如李咸《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直字》:
重阳乘令序,四野开晴色。
日月数初并,乾坤圣登极。
菊黄迎酒泛,松翠凌霜直。
游海难为深,负山徒倦力。
盛唐如杜甫《屏迹三首》(其三):
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
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
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
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
大历如韩翃《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
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
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中唐白居易为《开襟》:
开襟何处好,竹下池边地。
馀热体犹烦,早凉风有味。
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
无奈每年秋,先来入衰思。
其次,为“Bb、ba、Bb、ba”型。如苏颋《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永日奏文时,东风摇荡夕。浩然思乐事,翻复饯征客。淮水春流清,楚山暮云白。勿言行路远,所贵专城伯。
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芳荪》:
楚客重兰荪,遗芳今未歇。
叶抽清浅水,花照暄妍节。
紫艳映渠鲜,轻香含露洁。
离居若有赠,暂与幽人折。
再者,为“ab、Aa、ab、Aa”型。如王勃《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王维《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
石窌恩荣重,金吾车骑盛。
将朝每赠言,入室还相敬。
叠鼓秋城动,悬旌寒日映。
不言长不归,环佩犹将听。
(摩诘此首,还有一首同题平韵)
通过唐人对这三种平仄句型的选择,可知,他们在五律每联上句末字的处理上,是更喜欢用平、仄或仄、平交替的。
此外,偶尔也有“ba、Bb、Aa、Bb”这种格式的,如李乂《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
暮归泉壤隔,朝发城池恋。
汉畤结愁阴,秦陵下悲霰。
駸駸百驷驰,悯悯群龙饯。
石马徒自施,玉人终不见。
或者“Aa、Bb、ba、Bb”这种格式的,如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舴艋舟》:
无轻舴艋舟,始自鸱夷子。
双阙挂朝衣,五湖极烟水。
时游杏坛下,乍入湘川里。
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
此外,李德裕这一组诗的《叠石》、《重台芙蓉》也属于这种类型。以上两种可以视为上面最常见的“ba、Bb、ba、Bb”的补充式或替代式,也可以视为仄韵五律的偏式。总之,它们并不常用。
仄韵七言律绝,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是最常见的首句押韵的“ba、Bb”型。如王昌龄《送朱越》:
远别舟中蒋山暮,君行举首燕城路。
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
耿湋《路傍墓》:
石马双双当古树,不知何代公侯墓。
墓前靡靡春草深,唯有行人看碑路。
柳宗元《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
彩翰殊翁金缭绕,一千二百逃飞鸟。
尾薪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这一类型,偶也有首句不押韵的,如武则天《唐明堂乐章·徵音》: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其中“暑”、“俎”押上声“语”韵,“陆”入声,不押韵。因为仄韵七言律绝,以首句押韵为常,故而本来在五言律绝那里不占优势的“ab、Aa”一种,遂跻升为第二常用的格式。例子如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皇甫冉《秋夜戏题刘方平壁》:
鸿悲月白时将谢,正可招寻惜遥夜。
翠帐兰房曲且深,宁知户外清霜下。
刘禹锡《送廖参谋东游二首》(其二):
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
东道诸侯皆故人,留连必是多情处。
此外,还有以下三种:
一、“Bb、ba”。如魏征《五郊乐章·舒和》:
笙歌籥舞属年韶,鹭鼓凫钟展时豫。
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
二、“Bb、Aa”。如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二):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三、“Aa、Bb”。如陆龟蒙《陌上桑》: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这三种不是很常见,首句都不押韵外,后两种上句末字还连续以平声结尾。相对而言,它们远不如五绝中的同类句型常见。
上卿增命服,都护扬归旆。
杂虏尽朝周,诸胡皆自郐。
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
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
万方氛祲息,六合乾坤大。
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刘长卿《送史判官奏事之灵武兼寄巴西亲故》:
中州日纷梗,天地何时泰。
独有西归心,遥悬夕阳外。
故人奉章奏,此去论利害。
阳雁南渡江,征骖去相背。
因君欲寄远,何处问亲爱。
空使沧洲人,相思减衣带。
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
朝游北桥上,晚憩南塘畔。
西日雪全销,东风冰尽泮。
蓰蓰鱼尾掉,瞥瞥鹅毛换。
泥暖草芽生,沙虚泉脉散。
晴芳冒苔岛,宿润侵蒲岸。
洛下日初长,江南春欲半。
时光共抛掷,人事堪嗟叹。
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也有循环到“ba、Bb”的一半的,如李正封《咏露》:
霏霏灵液重,云表无声落。
沾树急玄蝉,洒池栖皓鹤。
流尘清远陌,飞月澄高阁。
宵润玉堂帘,曙寒金井索。
佳人比珠泪,坐感红绡薄。
又如温庭筠《猎骑辞》:
早辞平扆殿,夕奉湘南宴。
香兔抱微烟,重鳞叠轻扇。
蚕饥使君马,雁避将军箭。
宝柱惜离弦,流黄悲赤县。
理钗低舞鬓,换袖回歌面。
晚柳未如丝,春花已如霰。
所嗟故里曲,不及青楼宴。
其中前一首的平仄类型为“ba、Bb、ba、Bb、ba”,后一首的为“ba、Bb、ba、Bb、ba、Bb、ba”。
偶尔也有循环“ab、Aa”的,如苏颋《奉和姚令公温汤旧馆永怀故人卢公之作》: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
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
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
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
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
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
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
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仄韵七律,整个唐代,非常罕见,高适有两首仄韵七律拗体,为《九日酬颜少府》、《题李别驾壁》,两首各有一句非律句,姑录后一首如下:
去乡不远逢知己,握手相欢得如此。
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
酒筵暮散明月上,枥马长鸣春风起。
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其中,第六句为非律句。温庭筠有一首失粘的,为《春晓曲》,已例如前。合律的仄韵七律,目前所见,仅韦皋《天池晚棹》、韩偓《意绪》各1首,前者已列如前,后者全文为: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这两首诗皆为首句押韵,平仄格式都是“ba、Bb、Aa、Bb”型的,上句末字并不以平、仄或仄、平交替的形式出现。
仄韵七排比七律更为罕有,合律的未见,目前所见的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韦蟾《岳麓道林寺》,都有一定的失粘,后者更有非律句与失对,兹录前者如下:
达人旷迹通出处,每忆安居旧山去。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诏书许。家法遥传阙里训,心源早逐嵩丘侣。南史编年著盛名,东朝侍讲常虚伫。角巾华发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白云出岫暂逶迤,鸿鹄入冥无处所。归路依依童稚乐,都门蔼蔼壶觞举。能将此道助皇风,自可殊途并伊吕。
其中前两联,三、四联、五、六联失粘,且五、六联对仗不甚工整。
此外,还有一种五、七言短律,因为不是主要体载,这里就不详列了。姑录两首合律的如下,刘长卿《从军六首》(其六):
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
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
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
白居易《寒食卧病》:
病逢佳节长叹息,春雨濛濛榆柳色。
羸坐全非旧日容,扶行半是他人力。
喧喧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
其中,前者的平仄格式为“ba、Bb、ba”,后者为“ab、Aa、Bb”。
四、小结
通过上面的论述,和平韵诗一样,仄韵诗中也有近体一种,应已毫无疑问。仄韵新体、近体的诗歌艺术和成就,虽不及平韵新体、近体,但也非无善可陈,即以载诗少而精的《唐诗三百首》中所收入的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韦应物《夕次盱眙县》、王维《竹里馆》、刘长卿《送灵澈》、《送上人》、李白《玉阶怨》等诗而论,也可略窥一斑。而且,像王维《鹿柴》、《杂诗》、孟浩然《春晓》、柳宗元《江雪》、贾岛《寻隐者不遇》等仄韵五言绝句,只是略有失对或失粘而已,也不可一味赶出近体门外去。
24种律句可以归为七大种,分别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和“仄仄平仄仄”,也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中“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仄仄”为a类,“平平仄仄平”为A类,“仄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为b类,“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仄平”为B类。
【注释】:
[1]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15页。
[2]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3]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7页。
[4]郭芹纳《诗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页。
[5]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十六,《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9页。
[6]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版,第143页。
[7]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8]元白集中,虽大致按古、今体分类,但偶也有近体误入古体,或古体误入近体等情况,这一点应该辨证地看。
[9]方回《瀛奎律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16页、第1416页。
[10]见谢天瑞《诗法》卷七、八、九,明复古斋刻本。
[11]王维著,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标点为笔者新添。
[12]费经虞《雅伦》卷十一,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13]蔡钧《诗法指南》卷三,清乾隆刻本。
[14]赵执信《声调谱》,《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0页。
[15]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50页。
[16]同上,第51页。
[17]徐青《唐代诗歌的仄韵律》,湖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18]韩成武《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9]刘志纲《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0]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52页。
[21]王应奎《柳南随笔》“柳南续笔”卷四,清嘉庆借月山房汇钞本。
[22]这种例子颇为少见,如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全诗押上声“麌”部,而上句末字皆以平声字结尾。
[23]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81页。
[24]王先生还说“这一个平仄相间的规矩,中唐人已不能完全遵守(例如刘禹锡);到了晚唐,出句就索性一律用平脚,使它和对句的仄脚相对”,其实仅就仄韵五律而言,“不能完全遵守”的,并不始于中唐,初唐的李乂已是如此,再者,晚唐虽有个别“一律用平脚”的例子,但主流还是用平、仄,或仄、平交替的形式出现。
[25]此诗有异文,所取为笔者以为有当于诗意者。
【作者简介】:张培阳,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