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与湖州(十六)
(2019-04-04 07:06:38)分类: 中国院士与湖州 |
中国化学物理专家杨学明
因素时,杨学明院士告诉记者,这里有很多因素,但首先必须要
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浓厚兴趣。其次,坚持也是—个重要原
因,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因为耍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
必须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累积过程。另外,机遇也会对一个人的成
功必须与否有着重要影响。
从小好学
的德清县“下台五七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子,与西侧几间装修一新的三层楼相比,显得十分低矮。1978年,杨学明考上浙江师大,离开家乡去金华求学,后一直没有迁回户籍,但是,家里还是按照传统,给他保留了这两间房子。
杨学明六七岁时就撒手西去。姐姐出嫁后,杨学明与哥哥杨学松、
父亲三人被戏称为“和尚寺”。
学明在生活上从来不与人攀比,但学习成绩出奇地好。每次考试,
在全班遥遥领先,直到上高中,他仍然保持着年级第一名。
“小时候,受到了家乡很多老师的教导,包括我的化学启蒙老师
陈月鸣、班主任陈朝晖、物理老师王新泉和蔡业。特别是初中、
高中时期的化学老师陈月鸣,对我从事化学研究起着极为关键的
作用。”
同班同学上数学课了。陈月鸣老师回忆说,当时杨学明个子长得
不高,显得很小,但人非常忠厚老实,读书勤奋。杨学明在下舍
中学读完初中后,因为家庭成分关系,差点上不了高中。陈月鸣
老师帮他找到乡里主要领导,说如果这样优秀的小孩不去上高中、考大学,是非常可惜的。后来杨学明如愿以偿地读上了高中。
材,我基本上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做实验,画画实验装置和步骤,
最多就是到杭州去买点普通药品回来做,还经常买不到。”而就是这样简单的教学,却让杨学明喜敢得不行,甚至有时会在晚上与另一位叫费英伟(美籍著名火星研究专家)的同学来敲老师的门解决难题。
培养兴趣
杨学明对浙师大的生活满怀感激之情。他说,那是他真正成长的
四年,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学问的增加。在这里,他学会了自
学,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感觉;在这里,他爱上了打篮球,英
语从ABC开始学,到后来可以读英文版的物理原著。
的小学和中学是在一个对科学没有什么概念的乡村度过的。一个
农村的孩子很难想象今后与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考上大学已经
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上到大学三年级,他才对自己的未来有
了明确的想法,那就是考研究生。
杨学明是1978级物理系特别优秀的一名学生。他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很刻苦,不仅完成学业要求,还寻找另外的教科书和物理专著学习。
比较成熟、有思想和理想的青年。
便想到钱学森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研人才?”
科学前沿
国著名化学家张存浩和朱时清教授,并开始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198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有的实验用仪器都是我自己设计的。”他骄傲地对记者说。
整一层实验室。
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结果。”杨学明坚信,做实验研究的人如果作不了仪器,绝对作不出出色的研究。
间长了,实验室里摞起了一大堆。他会到车间和工人们一块儿讨
论,对制作仪器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关注。对于仪器设计制造,
杨学明总是不吝惜时间,而且保持着一份工匠般朴素的热情。
馆隶.”杨学明喜欢啮砸骨头.
化学反应共振态研究是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推测在氟加氢分子反应中可能
存在这种反应共振现象以来,科学家们始终未能从实验中直接观
测到它的存在。杨学明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密切注意这一领
域的研究动态,直至回到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时,他
决定向这个“世界级难题”发起冲击。
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11月,新
建造的里德堡态飞渡时间谱仪通过了中科院验收。杨学明亲自完
成仪器的关键部分—一真空腔体和分子束反应器的设计,并与同
事一起对主要部件进行优化。正是借助本领域这一最得力的实验
手段,杨学明团队旗开得胜,于2004年底在新装置上首次获得了氟加氢反应产物转动分辨的微分反应截面,完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观测到反应共振态,取得的实验数据达到了有分子束技术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取得的科研成就“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和“发
现波恩一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分别入选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他的研究成果突破解决了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国际公认难题。
青年基金等。
所处的环境有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他遇到的都是一流的
科学家。他们对科学的痴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他从中学到
了很多东西。
刻含义。他就是想把自己的技术和成果以中国的名义公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