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可转债发行(2000年之前)
(2018-11-05 11:35:17)
标签:
股票、财经 |
自1992年以来,近几年发行的可转债基本情况如下:
(1)1992年全年共发行可转债1只,募资规模为5亿元。宝安转债1992年11月19日开始发行,于1992年12月31日结束。该只可转债发行情况不理想,社会投资者只认购了83.25%,最终承销商包销16.75%。名字简称当时不叫宝安转债,而叫宝安转券。宝安转债当时按每张面值5000元(特别要注意的是,以后发行的可转债规定为每张面值为100元。区别是很大的!)发行。但在宝安转债上市后,又将发行时的每张面值5000元的可转债拆细为每张面值只有1元的可转债5000张。也就是说,上市前的1张可转债(面值为5000元)=上市后5000张可转债(但面值调整为1元),交易时报价以1元面值为依据,而在转股时的最小单位为1手,1手=2500元面值=2500张*1元面值/张。就这样绕来绕去,直到把当时初入股市的投资者绕得晕头转向!
宝安转债登记上市的标价单位均为“张”,注意:这个“1张”=1元面值。这与以后发行上市的可转债的标价单位都不一样,宝安转债之后所有的可转债发行上市、登记交易的单位也为“张”,但1张=100元面值。
宝安转债属于第一只试水的可转债,发行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完全是摸索性质。所以,条款设计上非常不完善。该转债没有设置回售条款和转股价下修条款,也未约定有条件赎回(强制赎回)条款,只是规定了发行人有权在最后半年内可以在不征得持有人同意(但须提前60天公告)以面值103%的价格赎回。由于初始转股价格是参照当时股市牛市高点确定的,又无转股价下修机制,最终只有发行额2.7%的转债转成股票,多达发行额97.3%的转债持有到期被赎回。
可转债名称 |
正股名称 |
发行时间(T) |
存续期(年) |
发行规模(亿) |
宝安转券(125009) |
中国宝安(000009) |
1993-01-01 |
3 |
5.00 |
注:根据后面成熟期可转债发行的惯例,一般情况下,发行日(T)是指社会公众投资者参与网上申购的日子,可转债的起息日也从这一天算起相同。所以发行日与起息日在同一天。但早期发行的可转债并不遵循这些规定。所以,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我们把宝安转债的发行日调整为1993年1月1日。虽然宝安转债的发行期是从1992/11/19起至1992/12/31结束。本文后面的内容对早期可转债发行时间的处理均采用这种方式。
此后可转债发行中断了8年。
1997年3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市场第一个可转债规范性文件,除了针对上市公司的规定,暂行办法里还允许拟上市的重点国有企业发行可转债。这为后续的可转债发行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此后发行的南化转债、丝绸转债、茂炼转债就属于这一特殊类别。
(2)1998年全年共发行可转债2只,募资规模合计为3.50亿元。这两只转债发行时,所对应的公司皆为国企,尚未上市。当然这两家公司最终还是上市了,并成功转股,这是后话。
南化转债发行日为1998年8月3日,丝绸转债发行期为1998年9月3日。两家公司都约定了到期无条件强制性转股的条款,即在到期日前未转换为股票的转债,将于到期日被强制转换为该公司股票,
届时转股价将进行调整,即以转债到期日前三十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的平均值及当时生效的转股价格两种较低者作为实际转股价格。若重新计算的转股价格低于当时生效的转股价格的80%,则以当时生效的转股价格的80%作为实际转股价格。
按照发行时间先后顺序,将这些可转债发行情况列表如下:
可转债名称 |
正股名称 |
发行时间(T日) |
存续期(年) |
发行规模(亿) |
南化转债(100001) |
南化股份(600301) |
1998-08-03 |
5 |
1.50 |
丝绸转债(125301) |
丝绸股份(000301) |
1998-08-28 |
5 |
2.00 |
2003年7月8日,《茂炼转债第二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决议公告》称:如果茂炼转债持有人没有在2003年7月28日后,本公司作出有关回售公告后10个工作日之内选择回售,而2004年7月27日前本公司又不能完成公开发行A股股票,本公司将按《募集说明书》中约定的在发行可转债后第五年支付2.5%的利息,并由本公司在可转债到期后5个工作日内全部赎回茂炼转债。赎回价格为121元/张(含最后一期利息2.5元/张)。最终结果是,只有面值8000元的可转债选择回售,其余均被到期赎回。
可转债名称 |
正股名称 |
发行时间(T日) |
存续期(年) |
发行规模(亿) |
茂炼转债(125302) |
未上市股份 |
1999-07-28 |
5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