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踪影湖州的水陆古城门

历史踪影
如同一个人的基因,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建筑物件,富有特质而又有趣味。而湖州的水陆古城门,堪称江南水乡厚重的城市文化之根。
有人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风貌保护重古韵,百年建筑露真容。穿越时空隧道,一座座古城门,一条条河流小溪,一个个街巷弄堂,一头连着数千年历史,一头连着百姓生活。
城市发展阔步向前,而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留住湖州独特魅力与乡愁。
如果说,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一座城市品性的话,那么城墙就是人们感知城市品性的起点。湖人择水而居,湖州城墙的走向,先辈们因此依水而建,从而形成了古城湖州一个独特韵味的六边形。水巷、小桥、流水、人家,组合成了城市独有的水乡空间脉络。
自东晋以来,古城湖州已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倘若有兴趣,沿着东、西、南、北四条环城马路走一圈,寻找曲折逶迤老城垣遗址的点滴记忆,似乎尚能感知一番“交流四水抱城斜”的余韵。
有城必有城门。湖州俚语中有一种说法叫“城门洞子,大家进出。”沟通内外,连接城乡的湖州城门,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基本定型。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显示,唐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重筑罗城时,城周20里,当时古城有九门,放生池外有闾门,定安门东西各有壅门。直到宋时,才改为六门,大致和近代六门差不多。
水乡古城门一般是以迎山接水为要点,因此湖城的城门主要设置在入水处和去水处。接西南来水的为定安门,迎西来之源的为清源门,东出荻塘的系迎春门,北入太湖的有两个城门,一为临湖门,一为奉胜门,在湖城西北入青塘的是迎禧门。
“我听见青石板上的马蹄声碎了,我听见寿星桥关帝庙前太婆的祈祷,我听说护城河边的桃花又开了……”令人尤为惊奇的是,在六个城门中,仅有奉胜门另类,系水陆共一门,水陆共体,别具一格,世上罕见。城门左扇属陆,右扇属水(其余皆水陆分门),为霅溪支流所出,俗称北门(北要门),亦称“霸王门”。
“夏日绝句
据《湖州府志》和《乌程县志》等资料记载,古城湖州分为二重,里面叫“子城”,外面叫“罗城”。秦朝末年,项羽据乌程建项王城,称子城,地处爱山广场一带;罗城城墙依水而建,呈六边形,开九门。据有关专家考证,项羽起兵前后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湖州进行的。《史记》中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避仇于吴中。”唐颜真卿在《项王庙碑阴述》中曰:“吴中,盖今之湖州也。”避仇期间,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边东北8公里的掩浦偷看秦皇舆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的。
湖州项王公园主要包括水陆共体城门、项王长廊。在原奉胜门遗址西北处为城门与城楼项王楼,城门西北侧为项王长廊,南侧系广场。项王公园中设置三组雕塑。其中城门北侧正中置放项羽主雕,广场东西两侧为两组马拉战车雕塑,分别作为今人民路和环城北路的对景。公园次入口结合防洪堤建设眺望平台,一座牌坊、城墙印记等,沿河建有亲水平台及游船码头。水陆共体的奉胜门呈拱卷造型,门洞通道地铺一半方砖一半水池,水池上覆盖观光玻璃,既方便行人通行,又体现其水陆共一门的景观特色。城门之上的项王楼,内部展示项羽的生平事迹资料。城门西北侧的项王长廊亭,一侧观水,一侧赏园。西侧利用地形的3面景墙,上有陶版浮雕篆刻项羽生平典故及项羽在湖州的一些传说故事。
若以感性的角度理解,湖州古城之水源自城西,故名清源门,俗称西门。古时此地有水陆二门。陆门为元末张士诚部将潘源明所开,明嘉靖三十二年乌程知县张冕为抗击倭寇,筑壅城门二重。清源门后来果然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清源门之水,一路向东北流至市河的尽端临湖门。据方志记载“临湖门在县治东北,距太湖一舍而近,故谓之临湖。”俗称老北门。陆有壅城门二重,亦为潘原明所开,水门卫霅溪所出,通太湖。城上一眺,可尽现太湖之胜。城的西北侧,为迎禧门,因遥供太湖水神而得此名。
因“水无常形”的缘故,湖州古城的城垣呈斜形、街巷弯曲。六个城门很少是正向的,看似闲散实则和谐,与国内城市典型的中轴对称特点有相当大的差别,但它囿于地方治所,古城的基本要件仍遵循儒教的规制。位于爱山广场“蟹墩子”上的子城——项王故城,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系这座城市的权力中心,它的地势高出府城3到4米,居府城中心位置,面朝正南,呈矩形,寓意规规矩矩,就连前后左右的街、路,也相对对称、平直。
路与城,向来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每条路都有自己的命运,它的兴衰存亡,取决于城市发展扩张的步伐。
一个路名,一段历史,后代人的记忆。宋人南渡后,湖州制铜业闻名于天下,在迎禧门外永济桥一带曾有冶炼青铜遗迹。“水晶宫中,谁磨青铜?青铜鉴形,神游水晶。”由此可见,迎禧门一带曾是古城湖州青铜冶炼业的中心,难怪当地现在还保留着“青铜门”的路名。这条浸染着湖州古代制造业独有体香的道路,承载着故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南太湖论坛》2019年元旦“美丽湖州”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