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新篇太湖溇港——湖州通往世界的“金名片”

(2018-08-30 14:32:45)

历史新篇

 

          太湖溇港——湖州通往世界的“金名片”

 

                                       曹国民

 

  富饶清远的山水、烟波浩渺的太湖孕育了勤劳智慧的湖州人,成就了这座人文气蕴之城。湖州,不仅依傍太湖、苕溪而名,更因修筑溇港、横塘而兴。独特的溇港文化,赋予了她水乡之韵、舟楫之利、远航之先、文化之脉。

http://s8/mw690/007gfPP3zy7neyqYnxZ17&690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从空中俯瞰,整个太湖宛如两耳高耸、奋蹄嘶鸣、脸颊朝东的神骏之首;亦有人认为像马蹄或是高举的“佛手”。以太湖为中心,周边分布着五大古湖群。有关材料数据显示,太湖南北长约68千米,东西宽约56千米,正常水位2.99米时,湖区总面积2427.81平方千米,扣除湖中原有51个岛(实施连岛工程和围垦后,现存48个)89.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实际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千米。水体总容积为44.3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2.6米。
http://s16/mw690/007gfPP3zy7neyr5BXV5f&690
      往事越千年。太湖溇港水利系统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太湖溇港是我国特有区域水利遗产类型,而湖州是太湖流域溇港系统发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之一,溇港灌排系统保障了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见证了当地自然、社会的变迁。
http://s6/mw690/007gfPP3zy7neyr6IpD25&690
       这里是中国古代创造水利奇迹的地方,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和保护传承工作的社会实践者,我觉得这个热话题,需要冷思考、真作为,怎样实践才能不辜负时代给予的机遇和历史交予的责任?没有传承,谈不上发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传承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它活泼而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创造能力。我们当以充沛热情,以对祖先遗产的敬畏之心与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湖州这张“金名片”在世界亮丽绽放。

再次来到太湖溇港文化陈列馆参观访问,我们一边品尝富有平原水乡风俗的甜茶(镬糍汤)、咸茶(熏豆茶)和清茶(青绿茶)三道茶汤礼,一边重温湖州先民凭借勤劳和智慧,开沟筑堤,接力经营,通过一条条溇港建设,打造出万亩良田,铸就了独步江表东南望郡的动人故事。
http://s2/mw690/007gfPP3zy7neyrcCJ391&690


      溇港——湖州先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杰出创造,并通过一代代的经营,构筑了纵为溇港横为塘的水利格局。沿太湖平原形成了“一里一纵溇、二里一横塘”的纵溇横塘水系和运河网络。衍生于溇港圩田的“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标杆。“深挖鱼塘,垒泥筑圩,基面种桑,以桑养蚕,蚕废(蚕沙、蚕蛹、缫丝废水等)养鱼,鱼粪、塘泥培桑”,在江南平原水乡,形成了高效、低耗、无废弃物的水陆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使湖州农业技术一直处在农耕时代的最高端,也使湖州成为太湖流域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发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
http://s7/mw690/007gfPP3zy7neyrhnV416&690
       太湖溇港主要分布在太湖西南缘,以大钱港为界,其东均名为溇,主要承担杭嘉湖平原涝水“趋湖”;其西则称为港,主要渲泄东、西苕溪入湖洪水。经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湖州境内共有溇港74条,其中吴兴区境内39条,长兴县境内35条。经过历年整治,溇港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吴兴区境内现有31条溇港,其中21条直接通往太湖。
http://s9/mw690/007gfPP3zy7neyreA2Y48&690
横贯东西的“塘”与入湖溇港十字相交,“两堤夹一河”,“外御洪潦,中间沟河,用以排灌和通航”,“皆以水左右通陆路也”,“两岸堤路”可以通舟马,传驿递。荻塘及其他横塘形成了湖州境内的内河运输网络,并与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相交,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经过多年来的整治,以吴兴荻塘为主干的长湖申航道已成为全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
http://s1/mw690/007gfPP3zy7neyrvduM20&690
      溇港水利系统,使湖州成为“国之粮仓”。4000多年前湖州即已种植水稻。在纵溇横塘架构下日益成熟的圩田系统,不仅起到了旱引涝排的功能,更为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湖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仓癝”。南宋《吴郡志》记载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此,湖州代代都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
http://s10/mw690/007gfPP3zy7neyrwK8119&690
溇港水利系统,使湖州成为中国的淡水鱼都。伴随着溇港水利系统的建设以及漾、塘、河的开掘,湖州成了我国池塘养鱼、外荡养鱼和桑基鱼塘的发源地。除传统家鱼外,还有30多种名优特水产品,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基地。湖州“百鱼宴”被海内外人士誉为“中华烹饪一绝”。
http://s1/mw690/007gfPP3zy7neyrBk08a0&690
溇港水利系统,使湖州成为丝绸之府,近5000年来,养蚕缫丝成为湖州民众衣食的主要来源之一。自唐起即为蚕丝重要产区,“唯蚕是赖”成为农耕时代湖州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工而成的湖丝、湖绸、湖绢等,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从而“衣被天下”。
http://s3/mw690/007gfPP3zy7neyrDC02d2&690
湖州人通过溇港水利系统建设和男耕女织的辛劳,营造出了饭稻羹鱼、绸缎绫罗的温饱富庶生活。还不断延伸和丰满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整个产业结构。
http://s3/mw690/007gfPP3zy7neyrGmFYa2&690
    “苏湖熟,天下足”。独步南岸,静静聆听千年太湖遥远的足音。在悠扬的旋律里,寻访历史的烟尘。遥想当年范蠡与西施泛舟湖上的万种风情,完成了一次穿越古今的对话。纵溇横塘孕育了“天下粮仓”,溇港圩田蕴含着社会文明。
http://s14/mw690/007gfPP3zy7neyrMt0F8d&690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戴表元这首题为《湖州》的诗,生动勾勒出了当时湖州的山水地形。然而,许多人只记住了“人生只合住湖州”,却不知太湖“分港流”指的就是“溇港”。
http://s12/mw690/007gfPP3zy7neyrPdwLfb&690
      “大白诸沈安,罗大新泾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汤晟宋乔吴薛,薛部丁家一点吴。”太湖南岸,自古村落大钱以东,一共三十六溇。溇区的先民用方言传唱的地名歌谣,琅琅上口,至今不息。此外,还流传着诸多的渔歌渔谣,是“草根社会”最接地气的“野花野草”,原始奔放,情感质朴,跌宕起伏,富有生活气息。例如,《打渔人家爱唱歌》中唱道:“打渔人家爱唱歌,三江五湖起风波,渔歌唱出渔家乐,渔家姑娘思情哥。打渔人家爱唱歌,千歌万歌流满河,渔歌唱得鱼满舱,情哥想煞我渔姑。”这些鱼水传情的渔歌渔谣,令人们听了不免情思思,意绵绵!
http://s12/mw690/007gfPP3zy7neyrQuM3eb&690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一项世界级水利专业类文化遗产项目,旨在保护、传承可持续灌溉科技和灌溉文化,实现灌溉工程遗产的永续利用。从“原生”到“再生”,太湖溇港元素融入现代美丽乡村建设。千年溇港积淀了千年文化,随着太湖溇港申遗成功,太湖溇港享誉世界,湖州治水再谱新篇。义皋、伍浦,一个个因溇而生的古村落焕发新生,重铸辉煌。静静流淌千年的溇港,正在以一种全新穿越时空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线。

http://s15/mw690/007gfPP3zy7neyHT0gmae&690

太湖溇港——成就了湖州的鱼米之“香”,丝绸之“富”。溇港文化,承载历史之重。湖州,不仅是名实相副的“溇港古邑”,更是丰富了淳朴厚重、璀璨多姿的“溇港文化”。纵溇横塘,一座城市崛起在水上的传奇,于记忆间沉淀为永恒的文化基因。

太湖溇港,湖州通往世界的“金名片”。

                                                          


            

           (《南太湖论坛》2017年6月29日“菰城民生”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