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葫芦里不知装的什么药”读宗璞《野葫芦引》有感
标签:
禾城随笔读书笔记文化 |

“这葫芦里不知装的什么药”这是作者宗璞解释取名的原意。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提到宗璞周围的人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她的作品了。
张抗抗写过一篇《为谁风露立中宵——宗璞小记》,称她“永远将背影留对文坛。”
宗璞生于1928年,十岁上下随父冯友兰南渡后,就读西南联大附小。60岁时(1988年)完成出版《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并独自去了腾冲,在国殇墓园看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墓碑,大哭了一场。此后的三十年间,以平均每十年出版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东藏记》(2001年出版)《西征记》(2009年出版),并于2018年完成第四卷《北归记》的写作(2019年2月出版)。
小说第一卷从孟家操办凌雪妍与卫葑的婚事开始,接上第四卷开头卫葑与澹台玹特殊的婚礼。书中描写了许多人的离世,雪妍的遇难与澹台玮(澹台玹的弟弟)的牺牲是着墨最多的,用情最深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为救落水的雪妍,跳下河去救人而被水冲走的狗狗柳。
玮玮离开北平时,将小狗亨利托付给听差抚养,十年后,老主人回到老屋,亨利被带回旧宅,它已老态龙钟,掉毛,走路已经费力,它兴奋地摇尾尖叫,似乎在倾述离别的思念之苦,嗅闻,转圈,然后就是寻找,不停地寻找,但是再也找不到它的小主人了。玮玮的母亲轻声告诉它:你再也找不到他了。它似乎是听懂了,又似乎是累了,趴在地上。它回去后,又到处寻找,寻找,还是找不到那熟悉的人,似乎是累了趴在地上休息,等新主人去看它时,它已经死了。
我读到这里再也读不下去,合上书,走到窗台,泪水从胸腔积蓄着,慢慢地涌上眼眶。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读《南渡记》是在什么时候了,但清晰地记得等待《收获》连载时的那份急迫的心情。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西南联大、远征军、战地服务团,随着那些俊朗姣好的年轻脸庞,他们用热血、真诚、激情和学识奔赴沙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爱情,那段被掩藏的历史渐渐呈现。2005年《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三卷的合集出版,我马上去图书馆借阅,也是第一次完整地将三卷通读了一遍,当然是很想购买的,可我还在等待着第四卷。大约是2013年,单位组织读书社,参加的社员可以申请购买一些书,呈上书单后,《野葫芦引》被批准了。(在这期间我曾向多人推荐此书,大家都表示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个作家,更不用说她的作品)。
今年终于等来了第四卷,购买后,却迟迟忍着未读,我在等一个时机。喜马拉雅推出了男女声朗读的有声书,当然是前三卷,读得真好,制作精良,而且还是免费的,炎炎夏日,多少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重温着那些曾经的美好,重回激情涌动的场景。仿佛走进了“方壶”,又走到了“腊梅园”,闻到了昆明城满城的木香花。特别是看到那些留言,知道了我有那么多同伴,我们拥有着同样的期待。
插一句八卦。据说书中住在“刻薄巷”的一对人缘极差的教授夫妇,影射钱钟书、杨绛夫妇,还打过笔墨官司,我不了解冯氏父女与钱杨夫妇之间的纠葛,只能说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前几卷里描写确实不太正面,在第四卷里还是给了许多正面的出场机会,直到书的结尾。
想说一下我的感谢:
一是感谢作者。宗璞用三十三年的坚持,完成了采访、资料搜集、重返故地,创作,修改,在90岁的高龄完成了第四卷,兑现了对读者的承诺,这期间,经历了丧父、丧夫、多次眼部手术,几乎全盲,写作第四部时还得了脑溢血。
二是感谢读者。三十年的追随,热忱如初。
三是感谢责任编辑杨柳,这是一份工作责任,也是一份绵延几十年的情谊。
四是感谢义犬柳舍身救主(感觉有小说《鲁鲁》的影子)和忠犬亨利十年的等待。
作者在全书后记中写到:本来,《野葫芦引》全书计划为四部,但写完《北归记》,觉得时代的大转折并没有完,人物命运的大转折也没有完。所以,还有一部《接引葫芦》,《接引葫芦》与《野葫芦引》是一个整体。(最新获悉《接引葫芦》已在香港出版)
喜马拉雅有声书在朗读时,每一节的中间部分会插入男声朗诵的【春城会】:“到此暂驻文旌,痛残山剩水好叮咛。逃不完急煎煎警报红灯,嚼不烂软塌塌苦菜蔓菁,咽不下弯曲曲米虫是荤腥。却不误山茶童子面,腊梅髯翁情。一灯如豆寒窗暖,众说似潮壁报兴。见一代学人志士,青史彪名。东流水浩荡绕山去,岂止是断肠声!”
戴锦华评介宗璞作品时说:“宗璞的作品序列在新时期女作家中独居一隅,显现出一份他人所不具的本色与雍容。那是一份直面痛楚与惨烈时的从容,一份尽洗铅华后的柔情与优雅,那是一份彻悟中的迷茫,一份历劫者的背负。”在谈到《南渡记》时说“《野葫芦引》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足迹与心路,又是对一度为官方说法所改写、所遮蔽的历史的复现。匡复这历史,复原这记忆,并在这记忆的重写与复原中再度呈现爱国主义的赤子之心,同样被宗璞视为于国、于家、于已都无法推卸的责任。于是,在家累、病体的重负之中,宗璞开始了她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写作……这不是自传或家史,但它无疑是宗璞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的家族故事。小说开始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那一天。它描述了一个“诗礼簪缨之家”如何在危急存亡之秋赴国难、遭离散,细腻、优雅,一腔浩气,无限依恋。”
张抗抗说“掩卷之后,不由叹服:书中人物底蕴之深厚与丰博,语言之精美与优雅,且精美而不雕琢,丰博而不炫耀,如行云流水,天然随意,那般风采与神韵,实非我辈所能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