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8-09-29 13:20:37)| 分类: 必修三 |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
课题名称 |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
|
教材版本 |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3 |
|||||||||||||||||||
|
章节 |
选自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
|
课时 |
10分钟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
||||||||||||||||||||
|
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发生产业转移,有多种原因。下面列举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第三种情况,是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
|
二、教材分析 |
||||||||||||||||||||
|
了解与相关区域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知识。产业转移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以东亚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的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
||||||||||||||||||||
|
三、学情分析 |
||||||||||||||||||||
|
1. 知识基础: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的相关知识,也掌握了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情感倾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亲身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应使用鲜活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探讨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获取新知识,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
||||||||||||||||||||
|
四、教学目标 |
||||||||||||||||||||
|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产业转移对产业的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归纳出产业转移的四大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对产业的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关注我国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经济的情况,增强热爱祖国情感与发展祖国经济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培养起一分为二的辩证主义思想观念。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
|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
||||||||||||||||||||
|
1.教学重点: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的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重难点突破策略:利用案例进行讨论探究,理解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发展的影响。 |
||||||||||||||||||||
|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
||||||||||||||||||||
|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2.学习方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识;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自学能力。 |
||||||||||||||||||||
|
七、教学过程 |
||||||||||||||||||||
教学流程图
|
||||||||||||||||||||
|
教学环节 |
具体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
问题设疑, 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以2010年富士康集团入驻河南的案例讲解了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这节课我们以东亚为例,继续来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通提出问题,引发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结合图表文字资料进行探究,得出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引导学生读P91图5.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 问:从1945年到2000年,日本的主导产业部门发生了哪些变化?
轻工业→重化工业→高科技工业。 讲解:每一次工业结构调整,都伴随着原主导产业向海外转移。 问:产业转移对转移国(日本)和转移对象国(韩国)各有什么影响?(讲解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80s初步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时间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读P92图5.13“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 讲解: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开发期→增长期(信息产业)→成熟期→衰退期(纺织产业);产业转移促使各国据自身优势发展相应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达国家主要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如:日本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区,如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思考: (1)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哪个环节,为什么? 答: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2)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多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小结: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重化工业由发达国家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对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影响呢? (添加景观变化图,添加环境污染企业图)
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阅读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生产困难→裁剪员工→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
结合图表资料进行探究,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
|
进行课堂小结 |
这节课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其影响是存在利弊两面。我们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像韩国学习,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品牌,也在发展的通过解决环境问题。 |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印象。 |
||||||||||||||||||
|
布置课后任务 |
教师布置课后的任务:“根据2010年富士康集团入驻河南的案例,分析这次的产业转移对两方的影响。”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
||||||||||||||||||
|
八、板书设计 |
||||||||||||||||||||
|
|
||||||||||||||||||||
|
七、设计理念及亮点 |
||||||||||||||||||||
|
|
||||||||||||||||||||
|
八、教学反思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