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分类: 必修一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
教材版本 |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 |
|||||||||
章节 |
选自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框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课时 |
10分钟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
||||||||||
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
||||||||||
二.教材分析 |
||||||||||
教材关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描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以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两个区域,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的现状,突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但是教材中的案例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中要素变化及其影响的说明不明显,需要教师适当增加相应的内容,或者通过另外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效应。 |
||||||||||
三.学情分析 |
||||||||||
1.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学过中国区域地理,能够描述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外力作用等说明西北地区气候、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变化。 2. 能力基础: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地理环境自然要素中少数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综合思维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视角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进行归纳与分析。 3. 情感倾向:高一学生较为活泼,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活跃;学生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好奇心,这能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 |
||||||||||
四.教学目标 |
||||||||||
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新疆自然环境的形成、过度用水可能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整体性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 |
||||||||||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
||||||||||
1.
2.
3.
|
||||||||||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
||||||||||
1. 启发式教学法:教学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聚落分布图等着手,分析影响新疆区域自然环境的形成的要素与过程体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过度用水可能产生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效应,进一步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
||||||||||
七.教学过程 |
||||||||||
教学流程图:
|
||||||||||
教学环节 |
具体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问题设疑 导入新课 |
教师展示新疆主要城市分布图,提出问题:新疆主要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
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导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 |
||||||||
教师引导,分析新疆自然环境的形成 |
学生读图观察,归纳新疆主要城市分布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地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聚落呈斑块状分布在盆地边缘? 为什么聚落要集中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为什么新疆水资源少,戈壁沙漠广布? 为什么新疆气候干旱? 能否大面积引进水稻种植? …… |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好奇心。 |
||||||||
新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新疆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并作补充说明。 |
通过归纳总结,从案例分析中,明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
||||||||
小组合作,探究过度用水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课不讲,留作作业) |
提出问题: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若没有做好水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容易出现过度引用河水的情况,过度引用河水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小组合作,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讨论分析以上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某一地区干旱化的加剧也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位于沙尘暴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
|
||||||||
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 |
总结:时间变化——统一演化;空间关系——跨区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和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原理,分析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
|
||||||||
八.板书设计 |
||||||||||
|
||||||||||
九.设计理念及亮点 |
||||||||||
|
||||||||||
十.教学反思 |
||||||||||
尚待课后完善。 |
||||||||||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http://s1/mw690/007gdUiKzy7nUnbTkqY70&690
http://s8/mw690/007gdUiKzy7nUnc3wAn97&690
http://s11/mw690/007gdUiKzy7nUnc47ns0a&690
http://s9/mw690/007gdUiKzy7nUncaqgg68&690
http://s3/mw690/007gdUiKzy7nUnccMfw82&690
http://s10/mw690/007gdUiKzy7nUnchOqZ2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