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分类: 必修一 |
《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
教材版本 |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1 |
|||||||||
章节 |
选自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
|||||||||
课时 |
10分钟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
||||||||||
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程标准解读: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 结合实例”,是对高中地理课程基本要求的达成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 即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达成基本要求。 |
||||||||||
二、教材分析 |
||||||||||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围绕河流地貌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是对前面两节内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升华,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
||||||||||
三、学情分析 |
||||||||||
1.知识基础: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通过山地的形成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为学习河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铺垫。 2.能力基础: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渐增强,已经初步具备读图获取信息和材料分析的能力,但仍需教师适当引导,帮助理解。 3.情感倾向:学生对河流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认识不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
四、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 河流侵蚀地貌发育的三个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作图的演示,描述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的观念。 |
||||||||||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
||||||||||
1.教学重点: 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河流堆积地貌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3.重难点突破策略: 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来讲解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小组合作探讨,河流堆积地貌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
||||||||||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
||||||||||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图示分析法:结合图片,把抽象的知识展示出来,更容易理解。 2.学习方法: 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把握知识。
|
||||||||||
七、教学过程 |
||||||||||
教学流程图 |
||||||||||
教学环节 |
具体教学过程 |
|
设计意图 |
|||||||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
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这里有很多你熟悉的城市、湖泊等,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长三角) 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 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地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到长三角来居住。 这真是块神奇的土地,现在换一幅地图,你还能找到刚刚谈论的长三角地区吗? 时间倒退几千年,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块热土 居然从地图上消失了。 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块热土又是如 何从无到有的呢? 这就跟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河流堆积地貌有关。 【板书】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是指,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就是冲积平原。 |
通过复习为本节课学习做好承转和铺垫。有趣的图片,引出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图片展示, 概念讲解, 表格总结 |
冲积平原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1)那长三角就是指其中的三角洲,它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河网密布,向海洋呈放射状。 【板书】 |
用动画图片,结合作图的分析,把河谷的发育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小组讨论探究,对另外两种河流堆积地貌进行归纳总结 |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小组讨论,一个小组讨论洪积—冲积平原、一个小组讨论河漫滩平原,从分布位置、形成原因、形状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出来。 教师总结: 1、洪积—冲积平原:山口处,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扇形 2、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继续受堆积。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在一起,就形成平原。地势平坦宽广。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
谈话式启发: |
教师提问:为什么像长三角一样,河流冲积平原聚集着许多人口,并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地势、生产、生活方面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
|
||||||||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任务
|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分别是河流地貌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发育情况。以及河流的凹岸凸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那么河流的堆积地貌又有什么类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 |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
||||||||
八、板书设计 |
||||||||||
|
||||||||||
七、设计理念及亮点 |
||||||||||
|
||||||||||
八、教学反思 |
||||||||||
|
||||||||||
http://s13/mw690/007gdUiKzy7nUmyu66w9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