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意义

分类: 必修一 |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 |
||||
章节 |
选自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框题 |
||||
课时 |
10分钟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
|||||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解读: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课标的重点,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时,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联系起来,表现出自然界圈层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
|||||
二.教材分析 |
|||||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教材对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描述仅限于简短的文字描述,且文字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举例分析以促进理解。 |
|||||
三.学情分析 |
|||||
1. 知识基础: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知识基础;学生还未学习外力作用等内容,对于水循环能够塑造地表形态的认知和理解不足,需要教师举例说明。 2. 能力基础:学生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且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因而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并引导分析。 3. 情感倾向:高一学生较为活泼,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活跃;学生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好奇心,这能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 |
|||||
四.教学目标 |
|||||
1.
2. |
|||||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
|||||
1.
2.
3. 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教师列举生活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所体现的能量交换过程。 |
|||||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
|||||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讲授法: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说明水循环所体现的能量交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2. 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结合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水循环的过程对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影响,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
七.教学过程 |
|||||
|
|||||
教学环节 |
具体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温故知新 问题设疑 导入新课 |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水循环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如何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何理解天下之水汇入归墟,但归墟里的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 |
通过复习为本节课学习做好承转和铺垫;通过问题设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
|||
小组讨论,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结合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举例说明水循环对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影响。 |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
|||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教师结合以上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梳理水循环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总结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并对能量交换地表形态的塑造等内容作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
通过及时归纳总结,快速高效的展示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
|||
启发思考,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
【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 如果没有水循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适当补充生活实例,进一步说明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
通过反向思考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对自然环境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
|||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突出水循环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课后作业:结合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绘制一张宣传海报,呼吁乌市市民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
|||
八.板书设计 |
|||||
|
|||||
九.设计理念及亮点 |
|||||
本节课以学生讨论探究、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古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问题设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纵观本节课,一共有两大亮点: 第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第二,学习生活中地地理知识。通过问题设疑,引导学生反思水循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
|||||
十.教学反思 |
|||||
尚待课后完善。 |
|||||
http://s10/mw690/007gdUiKzy7nTXwGZVn69&690
http://s15/mw690/007gdUiKzy7nTXxewVwee&690
http://s3/mw690/007gdUiKzy7nTXxgrdg12&690
http://s5/mw690/007gdUiKzy7nTXxFU6o14&690
http://s8/mw690/007gdUiKzy7nTXxKu9x47&690
http://s13/mw690/007gdUiKzy7nTXxKRxa5c&690
http://s15/mw690/007gdUiKzy7nTXxHLX09e&690
http://s7/mw690/007gdUiKzy7nTXxRTPEa6&690
http://s7/mw690/007gdUiKzy7nTXxSEei5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