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2019-06-08 06:27:40)课题研究课例
姓名 |
谷新华 |
单位 |
武安市第五中学 |
联系电话 |
13472019316 |
|||
课题名称 |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 |
|||||||
课例题目 |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
年级及学科 |
七年级生物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作出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三)集思广益、制订计划 教师展示器材::两盆相同大小的盆栽天竺葵、酒精灯、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镊子、滴管、火柴、清水、氢氧化钠溶液、密闭玻璃罩。 教师提示: 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清水只能吸收极少量的二氧化碳。 2、实验中的材料用具,可以参考前面做过或课文中介绍过的实验来确定。 3、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应该设计二氧化碳和清水作对照,形成对照实验。 (注意,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 学生根据教材以组为单位制定探究的方法步骤。 (四)整理器材、实施计划 学生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法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实验计划动手操作,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研习惯。 (五)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两组叶片的颜色变化并分析原因。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水槽内装清水的甲组,叶片滴加碘液变蓝;水槽内装氢氧化钠溶液的乙组,叶片滴加碘液不变蓝。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六)师生互动、交流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拨。 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并总结本次实验的得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植物在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本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材料用具,设计出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注意实验的密闭性,这样结论才更具有说服力。 (一)进一步明确对照实验的变量唯一原则; (二)让学生掌握将实验装置密封的方法; (三)熟练掌握植物叶片中淀粉的检验方法; (四)通过活动学会区分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 (五)让学生明确当实验结论与假设不同时,应该重新假设重新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认同植物是生物圈中“空气净化器”的说法,并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
|||||||
研究 片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现将教学过程中第五个环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具体操作整理如下: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实验装置? 生:我们组设计了两组实验,这两组实验都是将植物放在水槽内,然后在上面套上密闭罩,并将接口处密封。不同的是甲组水槽内装清水,乙组水槽内装的氢氧化钠溶液。 师:你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生:甲组水槽内装清水,清水只能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内有二氧化碳;乙组水槽内装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装置内没有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 师:在实验的最后我们要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你是怎样排除叶片中叶绿素对实验的影响的? 生:我们先将植物叶片进行水浴加热,除去叶绿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的结果更可靠,更具有科学性。同时进一步回顾了除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方法,使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我们来分享一下各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各小组依次汇报自己的实验现象:甲组叶片变蓝,乙组叶片不变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甲组叶片变蓝,说明甲组进行了光合作用;乙组叶片不变蓝,说明乙组没有进行了光合作用。 生:甲组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里面含有二氧化碳,乙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里面不含有二氧化碳。 师:你们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生:重新做假设,重新实验。 师:当实验结论与假设不同时,我们应该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现象看到了实验的本质,很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出示的实验器材,依据实验原理,讨论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探究活动的得与失,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有: 1、通过活动,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 2、学生各个环节的操作更加范规,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3、从活动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做的比较好,实验现象明显;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用时较上一节减少,说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次探究活动的不足之处: 1、虽然学生认识到装置密封性的重要性,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有小组出现漏气现象,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 2、有个别小组的同学实验过程中思想松懈,不认真操作,应提出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