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点燃社区文化的“璀璨星空”
标签:
时评 |

10月31日晚6点,海曙区段塘街道丽园社区小广场上,黑白影片《小兵张嘎》让百余位居民在秋风中集体“穿越”,重温旧时光的温暖记忆。而将这台“时光放映机”带到社区的,是80岁的退休木匠俞明良——一位被段塘街道“网格敲门行动”挖掘出的“社区达人”。
秋日的暮色中,一块幕布、一台放映机、一部好评如潮的红色电影、一场别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放映员把一部部经典影片送到居民群众身边,点亮他们的文化“夜”生活——80岁退休木匠俞明良蹲在地上,用双手复刻了一台承载记忆的机械奇迹。
俞明良的“出圈”,是宁波段塘街道“网格敲门行动”范本的生动注脚。社区网格员通过常态化走访,这位“隐形高手”被社区发掘,纳入“社区达人库”。他组装的“露天放映一体机”曾被视作“过时技艺”,却成了惠及邻里的“露天电影盛宴”。相较于追求流量密码的短视频创作,扎根生活的朴素实践更具生命力。当00后孩童惊叹“嘎子哥没有奥特曼,也能把鬼子急得团团转!”,当五年级学生发现“黑白电影竟如此好玩”,老匠人用榫卯拼接的光影,让Z世代在机械转动的齿轮声中,听见了跨越时空的“影分身之术”,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文温度与实践深度。
俞明良的露天放映机,恰似鲁班遗失现代的墨斗。它丈量的不仅是银幕尺寸,更是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半径。当木匠苍老的手指按下放映钮,光柱刺破夜空的那一刻——80载春秋凝为胶片一转,三代人的笑声在幕布上榫卯相契。俞明良用“手艺人+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身份,点亮的不只是一场电影,更是社区里每个人的"火影梦"——那关于羁绊、坚持、热血的青春记忆,会像火之意志一样,永远传承下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化服务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一颗愿意点亮他人心灵的初心。
与部分退休者陷入“精神空巢”不同,俞明良主动将手艺转化为社区公共产品,印证了“匠心不老”的生命力。他不仅延续了传统放映员的服务精神,更巧妙地融入了当代青少年喜爱的文化内容。当孩子们围着俞爷爷问:“下次能不能放《铁道游击队》”时,俞明良老人十分爽快地答应:“片单你们定!”。社区火影之夜播下的不仅是螺旋丸的光影,更是“一老一小”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对热血叙事的共情、对邻里温情的重拾。在数字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这样朴素而真挚的社区文化实践,正是我们亟需的“微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