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老师,我家孩子成绩不好,还经常调皮捣蛋,能不能帮帮我……”这是鄞州区东郊街道仇毕社区居民盛迪经常收到的求助信息。“您放心,我开导开导他。”这位1988年出生的全职妈妈,面对很多“问题小孩”便将自家客厅改造成了“公益课堂”,开启同吃同住的沉浸式公益帮扶。(11月7日《宁波晚报》)
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全职妈妈盛迪不是心理咨询师,却凭借对孩子的深刻理解,通过晨跑、家庭训练营、亲子疏导等方式,用坚守为困境家庭提供心理支持,温暖了无数孩子与家庭。这种“懂孩子”的能力,使其公益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5年来盛迪不仅帮助改善了多个孩子的行为问题,也温暖了整个社区家庭。这种“以小见大”的公益实践,凸显了个体力量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提及“问题孩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行为不端、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等诸多负面印象:老是惹是生非的“熊孩子”;与人格格不入,交往有困难的“怪孩子”;游戏活动样样精通,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的“笨孩子”…… 仿佛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自身的责任和错误。其实,儿童的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是向大人求助的信号。全职妈妈盛迪以客厅为起点,搭建“心灵守护站”,将个人技能转化为公益力量,以同龄人般的包容,用耐心引导代替批评说教,帮助这些“问题孩子”重拾自信,不仅照亮儿童成长之路,更在“妈妈教妈妈、孩子帮孩子”的接力中,重塑社区精神家园。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公益课堂作为一场心灵滋养之旅,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知识传递与情感关怀的双重维度。它不仅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更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力量与勇气,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当孩子因沉迷手机而被吼骂,让家长学会了“用倾听代替指责”;当孩子因遭受校园霸凌、有轻生念头,及时进行疏导,沟通,悉心陪伴;当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开启同吃同住的沉浸式公益帮扶;拓展的“树洞妈妈”、“妈妈成长营”,则让父母学会用价值观而非情绪管理孩子。这些尝试告诉我们:心灵守护的起点,是让家长成为“懂孩子的人”。当家长不再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问“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家长不再逼孩子“必须拔尖”,而是说“你慢慢来,我等你”,孩子的心灵才会真正放松。
为孩子搭建“心灵守护站”,是一场始于家庭、惠及社会的静默革命。它以柔性的力量重构了私域空间的功能,将育儿焦虑转化为共情能力,将家庭琐碎升华为社区纽带。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守护站”,愿每个家庭都能成为“懂孩子的家庭”,愿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这场“心灵守护行动”中来——因为,孩子的心灵健康,是我们最珍贵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