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大家议绘就同心圆
标签:
时评 |

在斗门区荔山村村委大院小二楼,“两委”工作会开始讨论产业配套综合体项目的细节。没有客套话,人齐了,会议就直奔主题。有委员提出,项目初期一些税费是否可让企业再多承担些;有委员带来村民的意见,“仍有人顾虑,项目时间太长,烂尾了怎么办?”……不到一个小时的会议,紧凑、高效。(10月30日3版《珠海特区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村里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这一模式打破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通过制度化议事平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决策者”,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路,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新时代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过去村级事务,都是村干部唱“独角戏”,这种闭门造车、强行推行的做法,往往会忽略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意愿,导致决策与实际情况脱节,甚至引发矛盾和冲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打造村民身边的议事阵地,让村民有地方说话、有机会参与。真正实现“需求由村民表达、问题由村民讨论、办法由村民共享、道理由村民共评、事务由村民参与”的村级自治新格局。当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决策者,诸如环境整治、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硬骨头”自然迎刃而解。这种治理创新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度,推动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治理的难题,但由于荔山村基层治理聚拢起人心,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使得村“两委”得以放开手脚,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模式,唤醒乡村“沉睡资产”。去年4月,村里探索将8.2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当年10月28日,该地块网上挂牌成功交易,成为珠海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示范性项目,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累计增收1000万元。荔山村的这一实践印证了村民参与的力量,是民主协商赋能基层的鲜活注脚。
荔山村实施的“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机制,已成为解码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其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本身,更在于培育了一种参与型治理文明——以民主协商唤醒主体意识,以多元合力激活发展动能,最终在广袤乡野间写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