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海曙分局向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为海曙区573株古树名木统一购买综合保险,保额为6230万元,让古树名木“养老”有了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更优质的服务。(10月18日《宁波日报》)
海曙区是宁波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区之一,已认定古树名木573株。茅镬古树群已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其中树龄达600年以上的古树有52棵,有些甚至超过千年;中山广场逸仙楼后的一株银杏,为清代中期种植,树龄220多年;位于芳草洲“甬商文化园”边上的沙朴,树龄103年……这些古树名木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海曙区为这些古树名木统一购买综合保险,通过实施“保险+预警+巡检+防治”的模式,为古树名木系上“安全带”,让每一株古树名木老有所“保”、老有所“养”,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进步。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不仅要看辉煌灿烂的文物遗留,还可以从古树身上感受出来。古树沧桑的枝干和树皮上,蕴含着厚重、生动、形象的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者。然而,它们的树龄一般都在百年以上,普遍存在生长老化、抵抗力弱的情况,一旦受极端天气或者病虫害影响,需要及时修复、治理和复壮,投入的人力、财力较大。传统财政拨款模式常因资金不足导致保护滞后。此外,部分古树生长在居民区,发生意外倾倒时,可能对第三者财产造成损失。给古树名木上保险就是为了全面“抵御”这些潜在不利影响,有效缓解古树名木修复与救治的财政压力。
过去,保护古树名木没有单独的经费,方法上也主要靠人工巡视,这些工作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发现古树问题只能“事后补救”。引入保险机制后,通过提前科学评估古树名木的价值与风险,制定合理的保险方案,形成“灾前预防+灾中救助+灾后赔付”闭环,可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理赔程序,为古树名木的修复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这种“事前预防、事后补偿”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保护成本,提高了保护效率,体现了社会对古树名木的尊重与保护意识的提升,既是对“绿色遗产”的倾情守护,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
古树名木具有不可再生性,无法以其他植物来替补。为古树名木上保险,是可贵的生态文明实践。当 古树名木老有所“保”,城市留住的不只是葱茏绿意,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根脉。这道“绿色保险杠”,终将成为美丽宁波最坚韧的注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