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轻人是空心村重焕生机的“主角”

(2025-10-23 06:48:51)
标签:

时评

年轻人是空心村重焕生机的“主角”


  曾经,这里人丁稀少,九户人家守着百年侨墟的落寞;如今,这里灯火可亲,海归学子与本土创客等数千人在此安居乐业。从濒临消亡的空心村,到焕发新生的热闹墟,广东江门开平塘口墟的蝶变,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文明办副主任胡凯红点赞塘口墟,“这样的村在中国多一些就好了”。1018日《南方日报》)

  “空心村”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现象,主要指因人口外流、规划滞后等原因导致村庄人口稀少、房屋空置、产业凋敝、土地利用率低下,而新建住宅却集中在村庄外围的“内空外扩”空间形态。那些曾经繁衍生息的土地,如今却面临人口流失、资源闲置的困境。面对这一难题,应该如何寻求破解之道,让“空心村”焕发新生?

  塘口墟十多年前仅有9户常住村民,镇政府搬迁后逐渐萧条,路灯不亮、人烟稀少,是典型的“空心村”。尽管拥有514座碉楼和世界文化遗产资源,但缺乏人气与活力,一度陷入“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困境。从2010年开始,一场由青年主导的乡村再造悄然兴起。如今,这里已汇聚超2000名中青年,其中八成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样本。塘口墟的蝶变告诉我们,年轻人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回乡创业,以“新村民”的身份,努力“拓荒”,便能让“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这一点,塘口墟的实践值得参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新农人”“新村民”身份回归乡村,带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业态,使许多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现任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吴碧瑶辞去在广州的工作,亲历并推动村庄从路灯建设到产业盘活的每一步;“文记煲仔饭”的老板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守着老房子靠“侨乡味道”致富;从澳门返乡的咖啡师梁艳芬,创新性地将开平腐乳融入咖啡,让家乡味道以新奇方式被品尝和记忆;李继津被碉楼建筑的中西合璧之美吸引,租下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打造出时尚的“塘口空间”,成为青年聚集的文化地标。这些返乡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充满希望,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塘口墟的背后,是年轻人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的生动实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千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如此描述他的乡村生活。而当下活跃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年轻人,不是“回不去的异乡人”,而是注入活力的能扎根乡土的创客。他们带着前沿的理念、专业的技能和开放的视野,扎根在这里,主动干事,在乡村振兴里当起了主角,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返乡不仅是劳动力的回归,更是创新力、传播力与组织力的回归。让更多的“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知识型年轻人走向农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重塑文化价值、运用数字工具,方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空心村热起来、潮起来、火起来,焕发新生。

没有年轻人的农村就像一潭死水,难以泛起波澜;没有年轻人耕种的土地,充满贫瘠和潦倒,这样的乡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乡村振兴尤其需要生力军,更需要愿意主动当主角的青年顶上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为“空心村”“贫困村”发展出谋划策。愿有更多的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愿有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在新时代的田野中大显身手,助力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为乡村发展唱响青春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