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给噪声扰民戴上“紧箍咒”
标签:
时评 |

建筑工地的机械轰鸣声、广场舞喧闹声、机动车轰鸣“炸街”声、室内装修噪声等等,这些给城市陡添的噪声污染,不论白天黑夜都不绝于耳,已严重影响了周边人群的休息、睡眠,使得活动者与受影响者之间产生难以把握乃至难以调和的矛盾,让广大市民深恶痛绝。如何更好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是一道治理的必答题。
噪声问题看似不大,却事关市民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进而减少人的寿命。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的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在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收到的公众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因而,解决好发展与宜居的矛盾,构建良好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是一项重要工作。
现代化的生活喧嚣繁华,人们总渴望能拥有片刻的安宁静谧。防治噪声污染,既是关乎“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是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在此背景下,通过立法强化噪声污染治理,成为回应民生痛点、提升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宁波市近日通过并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规定》,为解决建筑施工、室内装修噪声污染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这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切实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是解决噪声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文明的城市,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城市。立法为“安静权益”提供了刚性保障,但要让“紧箍咒”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协同发力,让“噪声之源”时时处于规范约束之下。当噪声污染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单一执法”转向“多元共治”,施工噪声便可真正“静音”,还城市一份安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