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古树名木,让绿色乡愁“有枝可依”
标签:
时评 |

据市园林绿化部门统计,目前宁波城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288棵,涵盖香樟、银杏、枫杨等20余个树种。这些历经风雨的“绿色活化石”,不仅是城市生态的守护者,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如今,通过“专业管护+社会参与”的双重守护,宁波正为这些古树筑起坚实的“防护网”,让它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继写传奇。(9月30日《宁波晚报》)
古树名木是城市年轮的具象化载体,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活态遗产”。在宁波,从城区288棵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到全市6000余株“绿色寿星”,这些跨越百年的生命不仅见证了城市变迁,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象征。如今,通过“专业管护+社会参与”的双重守护,甬城正为这些古树筑起坚实的“防护网”,让它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继写传奇。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记载。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保护古树名木,无疑诠释了魅力宁波、文明宁波的内涵。2024年11月出台了《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定》,对城市古树名木进行调查、鉴定、登记,并建立档案,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实行挂牌保护,为甬城的古树名木撑起法治“保护伞”;斥巨资引入德国Picus-3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PD针测仪、3D高斯泼溅技术等,实现了对古树生长环境的24小时动态监测,台风、虫害等风险能被及时预警,让古树保护更具科学性;在全市创新推出“认养+志愿”模式,吸引400名市民认管古树名木59棵,这既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德善之举”,也是赓续宁波绿色文脉,留住乡愁的重要举措。
宁波人植绿护绿的传统,早已融入城市的肌理——街头巷尾,常有古树倔强地扎根在道路中央,车辆与行人默契绕行,成了最温情的城市风景。一株生长在鄞州区首南东路的273岁古银杏树,在2017年道路拓宽时,因法规约束和部门协调,最终实现“让树不让路”,为古树留出了足够的生长空间。今年9月,因岁月侵蚀,这棵清乾隆年间栽种的古树,出现了树干基部中空、主枝断裂、蚁害严重、土壤板结等问题。通过专家现场“问诊”,最终开出六大处方复壮措施救治。如今,这棵古树依然挺立在路边,成了市民路过时忍不住驻足打卡的“网红地标”。
古树名木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海曙区偃月街古银杏与徐宅相伴而生,流传着“抗清将军寄怀家国”的传说;天一阁6株古树守护藏书楼,177岁朴树与书香共同构成“书藏古今”的文化意象;中山广场220岁银杏成为“秋日限定”网红地标,让市民在触摸树皮纹路时感知历史厚度。保护好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地方留下生态名片,更是让一代代人的乡愁情思有了载体。当法律为古树“定分止争”,科技为古树“精准把脉”,公众为古树“温情守护”,这些“绿色活化石”便能在钢筋水泥中继续书写传奇。让我们进一步营造保护古树名木范围,加大保护力度,共同守护好承载宁波城韵乡愁的绿色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