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禁止电话手表进入校园,理由是其可能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建议迅速引发广泛讨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回应称,目前并未全面禁止,而是倡导分类管理、疏堵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功能区别对待。
近年来,电话手表在孩子圈迅速流行起来,并且由于它集通话、定位、紧急求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大大方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联络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孩子的安全,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青睐,成为大多数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标配。有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市场,在1.7亿5岁至12岁的儿童中,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换句话说,每3个孩子中,大约就有1个孩子拥有儿童智能手表。但随着儿童电话手表市场上的新产品和新品牌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复杂,也逐渐开始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建议禁止的家长们认为,现在市面上电话手表的功能太过丰富,有些还内置了小游戏、网络社交、短视频等功能,娱乐性甚至堪比手机,而孩子们的自制力又不比成年人,很有可能在上课时偷偷把玩手表。这样一来不仅会分散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同学,破坏课堂秩序。此外,电话手表的电子屏幕尺寸过小,图文都相对集中,孩子们的视力正处于发育阶段,长期使用电话手表对眼睛的伤害也非常大,甚至有可能引发近视。
而不赞同禁止的家长们认为,孩子上下学路上,家长不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有时候工作忙,接孩子放学也会出现不能立即赶到的情况,而儿童电话手表具有打电话、定位等功能,可让家长随时联系上孩子、随时关注孩子的位置。遇到紧急情况时,孩子还可以通过电话手表进行紧急求救,避免发生意外,这些功能无论是对于保护孩子安全还是辅助家长管束孩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电话手表都有分时段禁用功能,只要学校统一管理,学生在校时不会接触到,因而不会破坏课堂秩序,影响学习。因此,不应“一刀切”,“一禁了之”。
耐人寻味的是,建议禁止电话手表的正是家长群体。家长既是产品的购买者,又是希望产品的禁止者。这种买表又禁表的矛盾,实则是教育责任的转嫁。其实,电话手表的利弊之争,核心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边界的划定与责任主体的协同。简单禁止看似高效,却可能牺牲学生安全与家庭实际需求;完全放任则可能让娱乐化功能侵蚀校园秩序。唯有当家长理性选择、学校灵活管理、企业回归初心,电话手表才能褪去争议色彩,真正成为守护孩子的电子护身符,而不是家校之间的又一道隔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