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的棉花试验场地,一项针对提高农药利用率的试验正在开展。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郑丽探索的农药“可乳化刚性微粒代替水基柔性雾滴”施用技术,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药没到靶标,先被风吹跑”的老大难问题,实现农药减量施用和精准控害。(8月27日《农民日报》)
农药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和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或者过量使用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不足40%,雾滴蒸发、飘移等空间传递约造成20%的农药药液剂量损失,而雾滴弹跳、破碎、飞溅、药液流失等界面传递约造成35%的剂量损失,并对非靶标生物及生态环境构成一定风险,农药利用率低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关注也在日益提升,落后的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会加重雾滴飘失、增加农药残留、加剧环境污染、降低农药利用率。“十四五”规划将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列为重点任务,并提出到2025年农药利用率均达43%以上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郑丽团队研发的“可乳化刚性微粒代替水基柔性雾滴”施用技术,为破解农药雾滴飘失难题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体现了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精神。
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药靶向传输释放调控与协同控害技术创新与应用”子课题负责人,郑丽和她的团队长期聚焦农药雾滴蒸发飘失这一行业痛点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可乳化刚性微粒代替水基柔性雾滴”调控方法:通过制备与农药雾滴同等粒径、表面可乳化的微粒,来减少农药在空中运行的蒸发飘移损失,同时优化喷施技术,使微粒到达叶面后遇水乳化分散,以期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增效。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备与农药雾滴同等粒径、表面可乳化的微粒,来减少农药在空中运行的蒸发飘移损失。同时优化喷施技术,使微粒到达叶面后遇水乳化分散,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其优势是多方面的:一是抑制蒸发飘移:与传统水基雾滴相比,刚性微粒能有效减少在空中运行过程中的蒸发,从而降低飘移损失。二是提升沉积效果:试验数据表明,微粒在叶片上的沉积密度优于雾滴的沉积效果。三是优化乳化分散:微粒到达叶面后遇水乳化分散的效果更佳,能有效提升农药在叶片上发挥药效。该技术若能广泛推广,将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微粒施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生产实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有效破解了农药雾滴飘失的难题,提高了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更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解决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等多方协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和市场引导,让更多农民认识和接受这项新技术,共同推动农业施药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