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始终把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作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入园,补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园区污水由“各家各管”转为“集中统管”,不仅降低了处理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也提高了监管效率。(8月29日《中国化工报》)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化工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化工园区成为了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但是化工园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压力,废水综合处理在我国仍不成熟,易造成污水处理不当、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被高度重视,化工园区污水难度处理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开发有效稳定的废水处理技术是化工园区急亟待解决的问题。
化工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其水污染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由于园区集聚大量化工企业,涉及多行业混合排污,部分化工废水具有高毒性、难降解特性,排放废水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污水处理不及时或不彻底不仅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进程,还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导致水污染和环境污染。虽然说各地化工园区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园区仍面临环境风险突出、防控设施不足等挑战。一些园区甚至成了污染企业的藏身之所,成了污染的保护伞,与园区相关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园区污染治理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一块突出短板。筑牢化工园区水污染防治底线,需要从顶层设计、设施建设、智慧监管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坚实的生态屏障。
一是开展化工产业园区“体检”。园区要正视现实挑战,补齐设施短板,加大对污水管网排查,对规划环评措施落实情况、园区涉水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园区雨水排口设置及风险防范落实情况等进行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超标排放企业实施“红黄牌”预警与联合惩戒,推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常态长效”。
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建设。园区要在现有应急设施的基础上,依托数字赋能,强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科学监管、精准监管、智慧监管水平,打破“园企隔离、企企分散”的传统模式,实现由“各家各管”转为“集中统管”,从 “单兵作战” 到 “集团冲锋” 的转变。
三是完善应急保障措施。园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督促涉水工业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对园区的废水采用循环冷却水浓缩技术处理工艺,对无污染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排放;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式,控制污染物的减排;加大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将水污染防治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变,不断提升园区综合管理能力和规划水平,防范遏制危害环境事故的发生。
化工园区水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既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堵污染漏洞,也要以系统观念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唯有明确园区发展定位,了解污染现状,提高环境污染防控能力,实现园区污水“零直排”,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水清岸绿的生态空间,让绿色成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