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2025年农资打假审判工作,依法惩治制售伪劣农资犯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近日,最高法遴选发布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4月15日《农民日报》)
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农资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更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紧密相连。然而,当前农资市场中“黑网店”和“忽悠团”的存在,犹如隐藏的毒瘤,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此次发布的4件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有3件对被告人判处了五年有期徒刑以上重刑,充分发挥了刑罚的惩治、威慑作用,彰显了依法从严惩处的鲜明立场。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必须确保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农资供应是否充足,决定着作物生长的“成色”。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农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近年来,尽管铁腕整治了一批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秩序,但“黑网店”和“忽悠团”仍然屡禁不止。“黑网店”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伪劣农资,具有隐蔽性强、跨地域广等特点,监管部门难以全面、及时地发现和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而“忽悠团”流动性大,他们可能在不同的乡村之间流动兜售伪劣农资,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成本。加之一些地方对违法者的处罚不够严厉,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使得他们有恃无恐,继续从事违法活动。
农资“黑网店”“忽悠团”的存在,对农业生产、农资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面对“黑网店”和“忽悠团”的侵害,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积极配合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规范网络销售农资”“农资忽悠团”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行刑衔接,突出对种子等伪劣农资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依法从严惩处各类制售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犯罪,能够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防止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淘汰不良商家,让合法经营的农资企业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提高农资产品的整体质量,推动农资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避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可靠的农资保障。同时能够严厉打击主要违法犯罪分子,对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农资“黑网店”“忽悠团”一直以来都是农业领域的毒瘤,对其“露头就打”是保障农业丰收、维护农民利益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打击合力,才能让“黑网店”“忽悠团”无所遁形,也才能让农民买到真种子、真化肥、真农药,实现真庄稼、真产出、真丰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