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肥料发展与贸易论坛(FSHOW)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卫峰深入介绍了中国农业服务体系的科技小院范式,并对农业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4月4日《农资导报》)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由科技引发的变革正悄然兴起,科技小院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科技小院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鼓励和引导青年入乡发展和就业创业,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推动涉农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2024年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科技小院提出支持政策,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这些政策为科技小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也将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合作建立科技小院,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乡村。目前,全国各地设立的科技小院已经超过1800个。
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科技小院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了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通过土-肥-水-种-管融合,创制绿色智能肥料,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2024年突破绿色吨半粮目标,周年亩产达到1.52吨;在江苏淮阴,黄瓜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科学调控棚内温度和湿度、推广土壤修复技术等方式,成功帮助当地黄瓜产业走出困境:在山东泰安,甘薯科技小院通过发明甘薯收获机械,帮助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打造了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回收、储存的产业模式,推动红薯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云南大理,科技小院建立面源污染来源精准解析与系统治理模式和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助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建立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如一粒粒科技的种子,播散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播散在广袤的田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为农民挑上“金扁担”增强了信心力量。无论是从乡村振兴,还是从“三农”工作层面而言,建立更多科技小院,发挥其科技引领带动作用,都是一种务实举措。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小院不仅打破了农业基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新引擎,从根本上还是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送人才、送技术、送政策,推动农业跨界融合发展,让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成为神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科技小院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技小院虽小,却孕育着广袤乡村美好的未来。期待各地涌现更多科技小院,播撒科技“火种”,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