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红医生”伤人

标签:
时评 |

身着“白大褂”的伪医生“表演”接诊、认证为“神经康复科”的医生“跨界”讲解肠道益生菌、虚构“营养专家”头衔的博主推销各类保健品……近日,有媒体曝光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伪医生、“伪科普”以及带货卖课博取流量行为,让医疗健康科普变味走样,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在非专业、非正规团队的运作下,部分“网红医生”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使得原本应严肃、科学的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有人大讲特讲五花八门的养生知识,为卖货“搭台”,有人强行“跨界”,“妇科医生”卖起男士T恤,“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更有甚者,专盯着大众的焦虑点,搞“伪科普”博眼球、骗流量……凡此种种,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得的是“流量病”,最终损害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医疗是一个极其专业和严谨的领域,未经严格验证和科学论证的产品或治疗方法被推荐给患者,可能会导致治疗不当、病情恶化等严重后果。变味的“网红医生”乱象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很多网友因为看了太多“伪科普”视频,形成了对疾病和养生的错误认知,对科学正规的医疗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或是将大量的钱财用于购买“网红医生”推荐的课程和保健品,反而延误了正规治疗。长此以往,真正权威、有用的医疗科普声音可能被淹没在虚假和误导之中,导致公众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无所适从。这种乱象若不加以整治,不仅会损害患者的利益,还会破坏整个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和秩序,对医疗科普的公信力也造成严重侵蚀。
医疗健康科普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应加强自律和规范,建立健全对医生参与网络科普的管理机制,医院和相关机构要对医生的网络活动进行监督,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明确“网红医生”的行为边界,制定详细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对网络医疗健康科普内容的审核和监督;平台作为视频内容的“把关人”,应当加强对医生账号的审核,制定严格的内容发布标准,确保健康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让医疗健康科普回归科学、理性、真实的轨道,为公众提供可靠、有用的健康指导,共同守护大家的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