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领略海子手稿“芳容”

标签:
时评 |

名人手稿是作者将其人生阅历和深邃思考形诸笔端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而被认为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最真实的记录。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目前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藏有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鲁迅、郑振铎等众多学界名人的手稿。海子手稿永久寄存在国家图书馆,是海子的骄傲,更是安庆人的骄傲。
海子原名查海生,是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他在世上只活了25年,却留下了关于爱情,关于时间,关于死亡,关于永恒等等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本次永久寄存国家图书馆的海子手稿共计10种1592册叶,包括海子的诗歌创作手稿,少量他人整理抄写的海子诗稿,以及海子本人书写的笔记、札记等。创作手稿中不仅包括短诗,还有诗人创作转型后的“《太阳》七部书”诗稿。
作为一名诗人,海子的诗歌影响力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意义上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把诗歌留在了纸上,把手稿写成了书法。他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从《亚洲铜》,到《春天,十个海子》,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近年来他诗选的版权已输出至意大利和法国,真正让中国诗歌走进海外文化市场。
生者负重,文学常青。海子就像一朵灿烂的流星,发出耀眼的光后就消失了。在国家图书馆用“永久寄存”这个方式收藏海子的诗歌和书法手稿,让海子的文稿活着,使更多人领略海子手稿“芳容”,从而影响今后的每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