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范“食野”中毒需掷地有声

(2024-03-17 10:03:06)
标签:

时评

防范“食野”中毒需掷地有声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地有效遏制、防范误食有毒野生菌、野菜、野果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和防范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庆晚报》314日)

春季来临升温多雨,正是野生菌、野菜、野果生长的季节。由于市民有采摘食用野生菌、野菜、野果的习惯,但因认识不足、了解不多,极易误采误食引中毒。为预防和减少中毒事件发生,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出通知,提醒市民不要随便采摘以免“食野”中毒,无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据介绍,我国已知可食用的菌类有1000多种,有毒菌类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体有致命危险的菌类有40多种;有毒有害的野菜、野果也种类繁多。有些食用者不能有效鉴别野生菌有毒或无毒,易导致中毒事件发生。湖北宜昌一市民发现江滩一草丛中生长了很多野藜蒿,便采回家凉拌吃后因食物中毒送往医院湖南长沙的赵先生带回家一把“野芹菜”,中午炒制后全家食用。由于妻食用较多,出现恶心欲呕等状况被紧急送医广东韶关一对夫妇,误把断肠草当金银花采回家煲汤,结果两人全身发黑,陷入深度昏迷,双双入了重症监护室。

现实生活中,不少市民认为野生菌、野菜、野果很少受到污染,是纯天然的绿色食物,它们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所以在春天会采摘来食用。事实上,大部分野生菌、野菜、野果虽是自然生长,但严格来说并不算绿色食品。长在公路、工厂附近的野生菌、野菜、野果,受到污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在野菜叶片表面沉积长在公园、绿化带等地的野菜、野果也可能喷洒过农药等,食用并不安全。

所以,即便我们的防范工作再超前、“防护网”保护再严密,但随着野生菌、野菜、野果进入生长旺季误食中毒事件依然可能发生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把防控工作从纸上落到行动上,掷地有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遏制、防范中毒事件的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