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边角料”为城市披上“新衣”

标签:
时评 |

在很多城市,都有不少“边角料”地块因被人忽略而造成资源浪费。如何合理利用闲置边角地块,唤醒“沉睡”资源?记者在民生路与经十二路交叉口的一处网红打卡地看到,该处地块虽然面积不大,但空间利用合理,布局精巧,绿化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十分受周边居民青睐。(《安庆晚报》2月27日)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总有部分零星的闲置空地,由于种种原因被遗忘,它们就像生病的孤儿,长期无人照管,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甚至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此,我市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充分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边角料”,兴建绿地、游园,让城市建设改造更贴心、更温暖。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增进了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如今,无论是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出于城市空地越来越少的现实考量,城市更新都在转向“精雕细琢”。盘活城市“边角料”等零碎空间,建设口袋公园、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将“伤疤”打造成新景观,体现了城市管理水平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迈进,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尽管这些街头体育公园、口袋公园,不像那些单体面积巨大、动辄投资上亿的项目那样高大上,但对周边的居民而言,家门口的这些公园、绿地、游园却具有更强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在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休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地、游园承载着离市民最近的“诗与远方”,也承载着城区触手可及的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丰富的街景,还有游玩、休憩等便捷的应用场景。将闲置的“边角料”根据不同位置、不同地块、不同用途及时限要求,采取不同的形式,因地制宜的建设口袋公园、绿地、游园,让昔日杂草丛生、杂物堆积的卫生死角变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美好生活场景中,既有颜值又有温度,也更加有力地提升宜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期待我市用更多“边角料”做出民生“大蛋糕”,让我们城市的“金角银边”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