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2020-02-10 19:53:08)分类: 课题研究 |
基于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 今后,广东省初中毕业会考将以目前实施的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命题依据。2019年5月开始,英德市教研室多次邀请山东潍坊教研专家杨淑萍对我市初中教师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专题培训,并将推广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之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它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与地理环境协调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能力;区域认知指人们具备的对区域人地关系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综合思维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特性,而且知识繁复、系统性很强,需要地理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更好地将地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中,将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身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3.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学、学习、评价之间的契合程度。课程标准为教、学、评提供了依据,它们是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与评价基于课程标准,以学定教、以评促教、以评提效。通过评价活动检验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是否高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加强教学评的一致性,有利于教师理解和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研究基于课标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构建基于课标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评价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基于课标,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建设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动态更新的初中地理课堂资源及其评价体系,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总结提炼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解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学活动、学生评价统筹一致的目标、内容、途径、策略和评价等教学基本问题。内容包括:
1.基于课标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2.基于课标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方法和策略。
3.基于课标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4.基于课标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基于课标与地理核心素培养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基于课标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研究难点:基于课标与地理核心素养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美国“由标准驱动并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一致性”作为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关键概念,被人们重新认识。基于本思想,创造了一个由标准驱动的教育系统,这个标准必须契合学生之所学与教师之所教;同时,为了促进教学和学习内容标准的实施,一种涵盖学生学业评估、与内容标准密切相关的问责制,以及与之相契合的课程材料、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体系亟待建立。美国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实验,尽管还是不完备,但为我们重新反思基于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打开了一扇窗,借鉴其理论和工具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系统研究,完善基于课标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课程材料和教学实践,有助于建构更加完备、更加有效的基于课标与核心素养的改革蓝图。
2.国内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念层面,较少见相关的实证研究。在基于课标 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评一致性至关重要。首先必须清楚,课程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初中地理课程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评,才能实现课标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积极探索基于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将有利于教师理解和实施基于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有效加强教学评一致性,提高基于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从地理学科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学生评价的角度,开展基于课标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是完善现有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也是推进课题研究与改进教学实践的新视角。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与评价基于课程标准,以学定教、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崔允漷教授从理论分析的视角概括出教—学—评一致性的三因素理论模型,即在课程标准指引下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评—学一致性。
学—教一致性,在学校情景中,学生所学的内容一定是教师根据目标而确定要教的内容,学生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导致目标更好地达成。
教—评一致性,教的东西就应该是评的东西,有教必须有评。如果教而不评,那就无法回答教师为什么要教、是否教得有效,也无法回答学生是否已经学会、学会了多少等问题;如果教与评不一致,则会导致通常所说的“两张皮”,教师的教学也会迷失方向,评价就会失去GPS的监测功能。
评—学一致性,“学生学了,不等于学会了”,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是否学会为标志的,要回答学生是否学会必须采用评价的手段来检验。如果学而不评,那只能是个体的自由学习,而不是目标导向的学校教育;如果学与评不一致,那可能会导致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可能会丧失兴趣,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实践意义
基于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寻求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通过评价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其学会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目的。
通过课题成果《基于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课题论文》、《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学案》、《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课件》的推广使用,指导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运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