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谷丰
(2010-10-14首发在网易博客)
缘“曲水流觞”,由“天下第一行书”写于兰亭,而使兰亭名蜚天下,成中国书法的圣地,为文人雅士心仪仰慕的地方。二度兰亭,我也有此感觉,虽是粗人。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12公里的兰渚山麓,占地三万平米。有3路公交车可达,下车后一眼便看到坡上丹书“兰亭”的巨石和立于绿树丛中的“兰亭”牌匾。
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走进景区大门,一条弯曲小径向前方伸展,路的一边是修竹掩映,一边是绿树遮荫。
曲径通幽,漫步片刻,就来到“鹅池”碑。相传王羲之当年刚写完“鹅”字,圣旨到,只好下跪接旨。其子王献之提笔续写了个“池”字。仔细观察,果然是“鹅”瘦“池”肥。这块碑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碑亭旁一汪池水,数只白鹅在池畔树下小憩,在此见白毛红掌,不禁让人想起“书成换鹅”的故事。

沿卵石小路前行,便是“兰亭”碑。石碑上“兰亭”二字为康熙手书,文革破四旧被砸成三截,修复后虽“兰”缺尾“亭”缺头,但古韵犹存。

“兰亭”碑左侧有小桥通《俯仰亭》,远处粉墙黛瓦,一个大大的“茶”字。这是新建的,上次造访尚不曾见的,不过,木桥草亭,徽式房宇,与周围倒也和谐。后经查方知此为“乐池”,池面十亩许,有饭庄、茶室供游人休憩。




右拐前行,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景点了。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邀请文人学士孙绰、谢安等41人列坐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旁,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流觞赋诗。在这次雅集中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乘酒兴,蘸豪情,挥毫泼墨,笔走蛟龙,327个字,字字珠玑,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溪流对面是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而建的,门两旁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为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书。亭内陈列“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图”等,展示当年饮酒赋诗的欢乐场景。

再往前走是王右军祠,它的结构很巧妙,周围环水,水中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桥相连。在房内可看天地日月星五景,可目睹唐宋元明清之书。中间为墨池,典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亭子名为墨华亭,两侧回廊是书法家活动的场所,廊壁镶有历代临摹兰亭集序的版本手迹。
王右军祠正厅端挂着王羲之的肖像,“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充分表达了书圣无意仕途,悠游山水的豪放性格。
厅里陈列着书法家临摹的《兰亭集序》,其中唐代的冯承素为最尊。目前尚未发现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
穿过王右军祠正厅,后面就到御碑亭了。
御碑的正面是康熙手书《兰亭集序》全文。
碑阴为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皇帝作品同刻一碑,世上绝无仅有,堪称国宝。文革时,驻扎在兰亭的医生们在碑上涂以石灰写上毛主席诗词,才躲过一劫。 
下面是碑林的照片

出园的路上,我们经过古驿亭,是汉代在兰亭设置的驿站,这是兰亭十一景之一。
游览完兰亭,我和老伴到路边等车,发现路对面有一所新建的院校--《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看得出来,现在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是越来越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