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2018-11-06 08:55:03)
标签:
365青蓝工程日志 |
分类: 培养青年教师 |
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凉泉和平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
师: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呢?生:……
师:再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板书: 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什么是间隔数?指名回答
师:我们再来体验,请一排的前三名同学站起来,这一排同学有多少个间隔?
生:…………….
师:请这一排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用你们的手指告诉老师,这一组同学的间隔数是多少?生:……………
师:今天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任务一:探究两端要栽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
(1) 课件出示: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教师:不画图,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线段图 线路总长(两端栽) 间距(米) 间隔数(个) 棵数(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输入数据)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任务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应用这个规律,我们来解决例1的问题。
(1)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2)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
20+1=21 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
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 “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2、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3、巩固练习;出示“做一做”(课件出示)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三、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
1.解决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
2.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新教材的“数学广角”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植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所以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植树”这一问题的思考,掌握此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并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于植树问题,能采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进行分析思考,并解决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而在教学中也并非只是让学生去熟练解决植树问题,而是以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思想的一个学习支点,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 我们总是在课上给学生的学习圆圈,担心学生思考过泛,不利于后续教学,从而限定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思维。本次教学,我创设开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自由的思考,但由于学生思考有误,部分学生效果很好,部分学生学的死板。课上,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种树,合作探究种树间距、全长和间隔数的关系,然后通过观察数据发现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这些活动都是由学生小组自主完成,教师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去得出什么结论?我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思考解题的策略,条理清晰,思路完整,顺着这个方向往往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采用开发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它的生命力。课上,通过手指和指缝引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头脑中打了个问号:老师这节课究竟讲什么内容?怎么把手指和指缝用上了?有了思考,兴趣也随之而来。学生对于植树并不陌生,通过植树解决问题,体会多做绿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习题的设计突出体现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第一题设公交车站问题,学生通过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到车站数等于间隔数+1,来解决车站的问题。后面,我还准备有安装路灯和楼层高度问题,由于时间安排不紧凑没完成。但这些题都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