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教研室高三随堂听课情况报告
(2022-04-08 15:36:51)
标签:
高三随堂听课 |
分类: 示范引领 |
2022年春季教研室高三随堂听课情况报告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针对高三紧张的教学,县教研室采取“沉入式”教研策略,教研室所有学科教研员纷纷来到高中学校,在不扰乱学校工作,不打乱学校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静静地听课。课后,再与上课老师一起交流。去冬今春,县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进入高三课堂随堂听课两个轮次,每个轮次所有学科教研员听课共计150余节次,与高三学科组小组老师一起不讲排场,不讲形式的教学研讨无数次。与去年一个轮次的随堂听课相比,今天春天的随堂听课看,发现高三课堂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师上课认真,教学态度诚恳;二是师生互动增多,课堂有所改进;三是教学思考深入,研究痕迹明显;四是学校高度重视,紧张氛围形成。
(一)教师上课认真,教学态度诚恳
相比去年一个轮次的高三听课,绝大多数老师们在听课方面都是持欢迎态度。去年一轮高三听课的时候还有“我这堂课做试卷,你听吗?反正听不听随你”“高三复习忙得很,你们来听什么课”等这样一些闲话,甚至学校一些机构也认为扰乱了教学秩序,好像我们这些听课人员吃饱了撑着非要去听课。也许是去年我们组织高考指导组随堂听课后,以学科为小组大家谈谈心,交交流,同学科同专业老师们一起就有话可谈,有些感悟和启发,对自己的课堂受用。今年春季的听课,老师们比较地欢迎,教学态度也比较诚恳,老师们上课也很认真。甚至主动邀请我们听课人员去自己班级听课,有的课反复听也没有怨言。望江中学的倪普主任,我们那天听课,他去年身体还手术了,清早就在那里安排,拿课表、搬凳子,下午最后一节课,比较辛苦,我们还听了他的稳健朴实的课;望江三中的孙国江校长,还带高三历史课,主动邀请我们听他的课,激情飞扬、语调高亢的课堂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望江二中姚红满老师连堂上课,我们是反复听课,课上得好百听不厌;赛口中学胡晓枝夫妇双双上课,而且丈夫即将退休,仍然挑重担;望江四中陈其平主席家有岳母病重,需要自己每天烧饭买菜护理,但是他还是诚恳真切地上课。(还有二中姚丽萍,三中王枝红,四中虞建军)
(二)师生互动增多,课堂有所改进
课堂一言堂的少,虽然课堂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课堂有松动,师生互动多了一些,教师的互动意识增强了,有的是有意识的请学生交流(可能看到是听课,要改变,要叫学生回答问题),虽然有故意而为之的味道,但是这种改变难能可贵,足以说明,我们的老师们有了这样明显的意识:那就是课堂上学生要动起来,要学起来才行。特别是望江二中姚丽萍,望江三中王枝红两位女老师的课,大气潇洒,教坛女将,不逊须眉。
(三)教学思考深入,研究痕迹明显
本轮课堂随堂听课中,一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出老师们多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研究,有的老师复习的板块、设计的课件、分析的题型凸显了研究性的思路,教学指导融入了教者自己的思考。有的课堂还有些特色展现,例如上课开始背古诗词,上课开始默写几个难写的字词等。这些反映出很大一部分教师认真准备,非常钻研教学,有的老师反映,自己看了大量的试题,做了大量的试题。这也是教学尽心投入、充分准备的表现。例如望江四中虞建军老师课例,他就是以研究的方式来上课,自我钻研很深,只不过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师生不能在同一思维频道上共振。
(四)学校高度重视,紧张氛围形成
当然,学校年年都重视高三的复习教学,年年都是这么重视过来的,为什么说学校今年高度重视?应该说以前也重视,但是更多的是面上重视,是口头上布置了,讲过了说过了的重视。高三那头,还是老师们上课下课,学校在重视口吻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与往常一样忙于事务性工作。现在的高三,不仅仅是老师们紧锣密鼓的复习,其他方面都行动起来了,教育局开了会,学校开了会,学校班子成员、校长、分管校长一日几转,反复巡视课堂教学(有几次,我们到高中学校,校长办公室,说校长去高三转班了。二中的殷校长在巡视课堂遇到上课喋喋不休的讲课老师还要在窗前静静多站一会,示意上课老师不要过多的自己讲。)这样的状况,让老师们感觉到,高三的课堂有人关注,自己的上课有人关注。还有,每次大型考试结束,很多学校都召开了成绩分析会,分析成因,探寻方策,营造声势,传递压力(例如望江二中近次开了几次高三测试成绩分析会)
(前一段时期在望江二中,有两天,高三教研员在听课,高一,外地专家上示范课,兄弟学校老师来听课,给人浓郁的教研氛围,有的老师就笑说,高三也在搞,高一也在搞,这个教研不得了,轰轰烈烈也,话语透着紧张,这就是氛围,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逼着老师们课堂做出一些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当然课堂改变是细微的,轻微的,而我们的总结梳理就是想这些细微、可喜的变化能一点一点地够发扬光大。当然,课堂的问题还有很多,而且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每一节课都不是重复的课,都是一次不可复制的活生生的课堂,都是处女课。而且现在还不是说漂亮话的时候。梳理随堂听课的情况,发现高三的复习课堂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的存在“四化”现象:一是内容泛化,机械重复;二是指导虚化,重点模糊;三是学习矮化,提炼不足;四是主体弱化,被动应付。
(一)内容泛化,机械重复
去冬今春,所观摩的课堂,有的课堂大致相似。去年,高三的课堂学习形态大多表现为一些资料和试卷,教师逐个讲题。今年,课堂还是一些资料和试卷,依旧逐个讲题。例如:语文学科,去年是古诗歌文言文复习,今年还是古诗文复习,摆在学生面前的还是写着密密麻麻题目的资料。从去年到今年,看不到学习的层次、梯度,所讲授的内容是各种资料上的题目,内容泛化,机械重复,长久如此,有可能会把学生磨钝了。
(二)指导虚化,重点模糊
教师的课堂指导以讲解为主,讲解的蓝本以资料上的题目为主。教师一题一题的讲。有时候一段五、六百字左右的资料上的文言文,教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一堂课时间都讲不完,这样的复习学生弄不清学习的重点在哪里,学习的要点在哪里,学习的难点怎么突破。教师指导比较随意,自由散漫,一堂课的教学缺乏计划性、整体性安排。这就使教学指导走向虚化。学生一堂又一堂课下来,学习还是糊里糊涂,老师讲过的资料上题目可能都会做。但是如果再做其他资料上的题目还是束手无策。。因为课堂教学指导是就一点讲一点,没有给学生上升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将所讲的知识点连成“线”,变成“面”。
(三)学习矮化,提炼不足
由于是常态课堂,教学准备不充分。要么是课件连篇播放,要么是资料满篇讲解。所谓的课堂学习就是随着题目来,随着课件放,教学有“随水淌”的感觉。教师在课堂上上课即来,下课即止。不知道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哪?主要任务在哪?怎样小结一堂课的学习,怎样提炼一堂课学习的知识点等。这样的教学,将课堂学习矮化了。认为课堂学生学习就仅仅是做做习题,尚没有上升到学习层面,没有提炼出学习的新的东西。
(四)主体弱化,被动应付
所谓主体弱化,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被弱化了,忽视了。教者课堂教学目中无人。例如,高三的复习课堂,学生个体发言少,学生发言声音小,学生语言表达非常短促且断断续续,教室一些角落的学生学习状态比较低落,课件上题目多,字体小,后面学生看不清等等这些,授课老师很少关注。更没有主动的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去积极学习。导致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学生被动应付甚至无动于衷,少数学生偶尔在学习中小声应和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学习状态游离,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没有去关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课堂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比较困难。
要认识到,学生课堂发言,学生的阐述是自我学习思维的剖析,正是这样的剖析,成为课堂的学习资源,引发班级群体学生的启迪和思考,思维的碰撞就让每个孩子的学习走向深度。(例如一个知识点,一个题目点的分析,可以反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解答,把你的想法分析给同学们听,让大家来评一评议一议)(你声音为什么这么小,请你能不能大声说出你的见解,你不是说给我这个老师听,而是说给全班同学听,用你非常正确的思考来让全班同学分享和学习,同时,也让全班同学倾听你的思考,指出不足,帮助你更加周密的思考)。可以说,课堂上学生单个的发言不是说给老师听,而是说给全班同学听,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成为教师指导全班学生学习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自我解读与剖析,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而全班同学通过倾听、与自身的想法比对,这样就能拓宽思维的广度。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后续复习的建议
后续的复习,教研室已经安排各个学科开展学科复习教学研讨会。要求各个教研员科学合理并安排详细的研讨内容,对学科后续的复习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所以各学校一定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研讨会,尽量做到高三的学科老师都能够参加。
(去年的二模分析会上,教研室提出“四个避免四个注重”:避免以考代教,注重精准指导点;避免贪大求全,注重提能增分点;避免机械重复,注重跛腿薄弱点;避免过度挤压,注重思维空间点。)
这里仅仅提出一般性的,面上的复习建议。那就是注重五个“练”:一是确定专题、布列考点、按点训练;二是目标引领、材料剖析、小结提炼;三是任务驱动、师生探讨、思维演练;四是夯实基础、规范应答、实堂操练;培优拔尖、有的放矢、导学精炼。
(一)确定专题、布列考点、按点训练
高三复习教学建议根据学科学习内容,再对照课程标准、历次高考试题以及原来的考试大纲,确定复习的专题。然后根据复习的专题分成小块微专题,布列考点(这次二中数学老师徐胜平主任教学,就布列了微专题)。要清楚在每个微专题这个小板块里,高考要考什么?哪些考点必考?最后根据这些考点去组织典型的材料,课堂就是解读这些材料,进行训练,让学生明确,材料仅仅是学习的媒介,借助材料训练考点才是目的。要弄清这些考点在高考考试的材料中是怎么考查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所以,高考的复习,每个专题复习都要弄清复习的本原目的:那就是考什么,为什么考,怎么考,我们该怎么做答)
例如:现代文阅读专题,这个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可以分为三个小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实用类文本(语段)阅读专题,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这三个小专题。就做出计划,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训练。比方说第一个小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对照课标和历次高考试题检索,罗列出论述类文本专题的考查考点:大致有3个考点;一是对论文类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二是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相关论证的分析),三是文章观点分析以及推断。根据高考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这三个考点,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候就按照这些考点一个一个的训练解决。先解决第一个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这个考点,在复习教学中,从不同角度选择多个典型性的论述类文本材料,组织学生阅读训练,并归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这个考点的答题有些什么规律,有些什么方法?怎样答好这一类考点的题目,再通过一些高考真题印证,从而使这个考点的学习和答题方式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然后再训练第二个考点。这样按点训练。让学生不是浮在试卷面上,而是走向深处。一点点锤下来,学生才扎实。最后综合性整合性训练才有基础。
(二)目标引领、材料剖析、小结提炼
高三的复习教学课堂,应该明确每一堂课具体的复习内容和目标。一堂课要复习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至少教者心中要清楚,只有每一堂课的目标都扎扎实实达到了,标标相连,最后达成总体大目标——实现学习质量的提升。(根据我们听课的情况,课堂上似乎老师们把题目讲完了就是目标,而且课堂比较松散随意,题目讲到下课为止,没有讲完下一堂课接着来。一堂课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就某个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提炼)。所以一堂课的目标很重要。而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的决定权主要是教者,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复习进度而确定的。所以课堂先有目标定向(这就课堂上的方向明),然后就是学习材料的典型性探讨(这就是课堂上的定位准),在对学习内容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教者与学生一起再小结提炼,试题佐证(这就是课堂上的举措实),看看课堂目标达成度怎么样,是否在学习上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
(三)任务驱动、师生探讨、思维演练
在高三复习阶段,科任教师要确定好一堂课的复习任务,再围绕这个任务设计几个教学板块,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的板块进行分析交流,让班级学生阐述,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尽量减少自己的讲解,每个版块的学习结束前,教者可以适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将学习的思维引向深处。课堂学习真正的学习在于思维动起来,思考了。有的学生课堂坐在那,面对教师的讲解无动于衷,那等于没有学习。
(四)夯实基础、规范应答、实堂操练
高考是纸笔测试。所以要把握高考纸笔作答这一特点。扎扎实实做好答案规范书写的训练,这是基础。所以高三复习阶段,一定要指导学生规范书写作答。现在,我们的高三复习课堂往往是师生口头应答为主,一个问题的答案被师生反复交流了好几次才是正确的,而且这些交流大多是师生在课堂一对一问答式的、零散的、碎片化的语言,学生不知道怎么在试卷上组织书写,往往口头上口语式的答对了,实际上语言表述并不是十分准确,往往学生心里思考是对的(例如政、史问答),结果没有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意在此而言在彼”,导致失分。事实证明,高考,各门学科都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因为语言组织能力就是逻辑思辨能力,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就反映一定的逻辑思路,一定的学科素养。这也是高考作为素养考察的内容之一,涵盖在各学科规范性答题过程中。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课堂有必要放低身段,蹲下身子,通过实实在在的操练来规范学生应答(有时间可以多请学生上黑板书写,演示答案)。不要以为学生组织语句书写题目这是“小儿科”的事,做比较高深的题目才是有意义的复习,这是错误的想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想得高分的学生是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五)培优拔尖、有的放矢、导学精炼
相对于兄弟县学校,我们在培优拔尖方面是弱项,存在短板。给我们的反思是:我们培优拔尖的短板在哪?我们该以什么样策略让培优拔尖更有成效?
在随堂听课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教师舍不得放手,面面俱到,部分学生的深度思维得不到锻炼。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备学生”,讲的时间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间过少。部分老师甚至照本宣科,部分老师课堂表面热闹,但在问题情境设计上,预设问题层次浅,没有思维深度。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随意,课堂复习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普遍以一本统一订购的某种资料为蓝本,甚至过分依赖资料,拿来就用,不做任何加工和处理,这样的学习也不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三是培优补差上,大部分学校有方案,但是具体行动方面措施不力。大部分学校未划定临界生的范围,在临界生的培优补差上,也没有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例如哪门学科培优,怎样责任到人等等。四是不同层次的学校(例如望江二中)的高三课堂几乎没有任何差异,重点班课堂与普通班课堂差异不大。重点班的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课堂学习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自我思考中构成“点、线、面”的学科知识能力结构网络,而是照搬照套现成的资料以一种“喂饭”式教学,就有可能把学生磨钝了反而不能拔尖。
所以,在培优拔尖上,希望我们的老师,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导学精炼;希望我们的老师针对典型题例,举一反三,深度挖掘;希望我们的老师针对高考命题,通盘考虑,精耕细作,训练学生既周全又深入的学习品质,确保学生高考答题既有思维的深度拓展,思路不会不错,又有答题的一丝不苟,周全不马虎,从而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