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比赛中成长——望江县中小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小学数学组小结

(2021-10-28 23:46:05)
标签:

中小学优质课大赛

分类: 科研任务

在比赛中成长

——望江县中小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小学数学组小结

1016 17两日,我县中小学优质课大赛在望江四如期举行,这次比赛虽说为接下来的市级比赛选拔参赛选手,同时也是为我县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提升的平台。本次比赛的执教内容可以说是半命题式作文,教研室只给了一个范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册内容。从整体上看,本次参赛教师专业素养较高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到教具、课件的精心准备,可以说是亮点纷呈现总结如下

一、亮点赏析

1. 选题广泛,执教从容。五十一位选手上课的课题涉及到了六年级上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连大家公认比较难教分数除法综合实践”都有不止一位选手选择,这体现了大家对教科研的从容与开放心态不再局限于那些操作性强、活动吸引人、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题,让数学教科研真正走近常态课堂。

2.教育技术应用娴熟,课件能有效辅助教学。参赛的年青教师都精心设计了课件,能有效借助现代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用课件呈现圆形被无限等分,进行等积变形成长方形的过程,这种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用现代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曲为直”变得形象可感。又如400米的环形跑道,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去感受跑道的构成,而课件呈现的俯视图不仅让学生能直观地从整体上把握跑道的构成,还通过拆分演示一圈跑道其实由两条直线距离加一个圆周长,将确定比赛起点问题提炼为求周长差的数学问题。

3.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紧扣主题,牵强附会的少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体验类似知识产生和运用过程的情境,从而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乃至创造性思考。本次比赛中情境创设的环节,较之以往的比赛,伪情境的创设要少很多。如《确定起跑线》,教师用今年东京奥运会的400米比赛和苏炳添的百米冲刺微视频导入,让学生观察400米与100米比赛运动员起跑位置有什么不同,不仅瞬间吸引学生关注,也紧扣了本节课教学主题。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教师选用孙悟空给师傅画保护圈的视频来导入,让学生从思考唐僧的活动范围来开启圆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关注到学科教学的融合。将数学与德育融合,如教学《比的认识》时用中国载人飞船升空视频导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数学与美育结合,教学前将知识点做成椭圆形卡片,总结时,这些花瓣就拼成一朵美丽的大花;将数学与科谱结合,教师将瓶瓶罐罐搬进课堂让学生亲眼见证不同数量的黄色加蓝色变成了一样的绿色。不过,如果执教者能再进行一次更改配比数据的实验,让混合后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更能让学生体会固定的配比在颜色复制过程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探讨

参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演示时,精神饱满,教学语言富有激情,鼓励性评价语多,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这充分展现了我县青年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但本着以赛促培的原则,个中也有一些问题与老师们探讨,希望在碰撞与反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1. “学生主体,以学定教”不能停留在纸上。从提交的教学设计中看,大多数教师在目标设定中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迁移”等学习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时,教者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甚至是反反复复。刨去一切学生发言活动,十五分钟完全由教师讲授,还有不少教师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很少有教师真正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作为备课的重要方面,更别提对预习习惯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完全忽略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求分数的倒数和倒数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适时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如小数倒数的求法,0为什么没有倒数等,其他知识点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能举例说明的举例说明,不必在定义表达上反复强调哪个词更重要,陷入为教定义而教定义。《比的基本性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因为它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有知识迁移类推的基础。再如百分数,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哪儿?哪些内容是可以自学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会的怎么处理等?“以学定教”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等方面,以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可是大多数教师是“以案定教”,教教案,当课件解说员,做学生学习的掌控者。事实上衡量一节好课,不是看教师都做了什么,而是要看因为教师学生能做什么。

2. “空间与图形”教学重操作轻推理。数学学习虽然很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但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不一定非要刻意设计环节来教学,但应渗透到知识教学过程中。比如《圆的认识》,多数老师先教学画圆,然后结合圆规来认识所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而探究半径、直径的条数及关系时,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折、量、画,得出“半径无数条且相等,是直径的一半”等结论。学生操作的次数毕竟是有限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有以偏盖全之嫌。这里可以尝试让学生应用推理得出结论,在教学完圆规画圆及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停下来观察思考:“半径、直径有什么关系?各有多少条?结合画圆的过程说说理由”。学生在回忆圆的定义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会发现半径是圆上任意一点与圆心相连的线段,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自然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构成,当然也有无数条且是半径长度的两倍。而圆规画圆时两脚间的距离不变,所以同一圆内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也相等。有时“坐而论道”未必就不如实践操作,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更具学科特点,也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可以将实践操作或课件演示作为结论的直观验证。还可以反向用之,给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片,让学生在找圆心的过程中巩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相关知识。

3. 课件的使用不能剥夺学生的思维过程。课件的引入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它的快捷给老师节约了时间,但也是它的快捷让学生失去了思考与疑惑的时间。如分数除法的算理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数形结合是突破这一难点的重要思想,常规的方法就是画线段图。教师在教学2千米除以2/3小时”的计算算理时,用课件呈现画好的线段图,教师指着课件解释哪一段是1小时行的路,哪一段是2/3小时行的路程,为什么要先求1/3小时行的路程。这里并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他们不能一眼看出线段图为什么这样画,它是如何表现题目里的条件的,又是怎样将条件与问题建立联系的。课件最好能动态呈现绘画过程,先画一条线段表示条件,即2/3小时行的路程2千米。师再问1小时行的路程该画长些还是短些?如果长些,则长多少?让学生主动思考2/3小时是1小时平均三份取二份得到的,比1小时少一份,所以要表示1小时就要在2/3小时的线段后延长一份。课件再呈现把2/3小时的路程平均分两份,然后再延长一份的线段图,这样边思考,边推理,学生才能真正将问题与条件建立联系。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握学生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的时间。或者教师就用粉笔直接在黑板上画图,让每位学生也在本子上同步绘制,这样的实践操作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4. 教学语言要规范,至少不能有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中小学教材不可能做到完全严谨,但要“混而不错”。对于传递数学知识的教师,不说要多么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但至少不能有明显的错误表达。如有教师“除”与“除以”不分,除法算式中的除号一律读“除”;还有教师反复强调圆在等积变形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近似圆形周长的一半,宽近似半径。这个“近似”就不准确,其实它们就是相等或说就是彼此的关系。还有提问指向不明的,如“假如让你来配这杯蜂蜜水,还能怎么配?”这里没有突出标准的一致性,学生可以任意调配。应改为“配甜度一样的蜂蜜水,你还可以怎么配?”;还有给学生乱树权威的,如“看看课件怎么表示的,你做对了没有”,把课件呈现结果作为检验正误的标准。在提交的教学设计文稿当中表达不规范的地方也很多,如正文编号、段落格式等。

5. 教师基本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教师教学所需的技能固然很多,但是有些基本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或目标达成度的。比如解读教材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能力。有提交的教学设计中将《分数乘法》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没有将“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作为目标之一,这直接影响后面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再如组织教学、语言应用的基本功。有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定位不准,在教学中层次不清,逻辑结构混乱;练习的设计也没有层次性,机械重复的多,开放性练习少。还有动手操作的基本功。有的老师教学用圆规画圆时步骤清晰,可自己动手在黑板上演示时,却怎么也画不圆。而最具职业特点的基本功当属书写了,可是大多数的板书不尽如人意。有的板书随意性大,没有设计,不能起到突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有的老师一节课完全没有板书,用课件代替;有的黑板上贴满打印的纸条,也许是为节约书写时间,也许是粉笔字太过难看。总之,科学合理、言简意赅、工整美观的板书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三、后续建议

比赛已结束,但希望它的影响能再深远一些,在此提几点建议:

1. 在备课上下功夫。研读教材与课标,广泛涉猎,要有长远的育人目标,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体系中去准备,把学生放到成长的道路上去看待。

2. 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把平时的每一节当成公开课来上,才会养成关注很多细节的习惯。

3. 练好粉笔字。用自己认真工整书写汉字的状态影响学生,用设计精巧、美观大方的板书感染学生,让自己的课堂也因此变得赏心悦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