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育人质量——城区片落实“双减”工作调研情况
(2021-10-14 14:07:11)
标签:
双减 |
分类: 示范引领 |
落实“双减”政策
——城区片落实“双减”工作调研情况
望江县教学研究室
自“双减”意见颁布以来,城区片各校积极组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悉心写好“学党史,为群众办实事”新答卷。
一、整体情况
(一)强化责任,成立“双减”领导小组
各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年级组长及教研组长参加的“双减”领导小组。它们的职责:校长室负责学生双减工作方案制度的制定、各部门负责实施及督查工作,各组和各班是学生双减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及宣传者。如实验学校采取自查和督查等形式,最大限度减少教师违纪违规。向教研组长发放 “两有一滥”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表,以行政人员包干教研组的形式,专项整治“两有一滥”工作。对个别有情况的教师进行面对面谈话,并填写谈话记录。
(二)细化措施,制定“双减”工作方案
1.广泛宣传,正确认识“双减”精神
各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双减”工作的有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双减”的深远意义。利用网络平台、电话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宣讲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观,做好双减的宣传工作,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双减工作。
如望江四小暑期分3个教研组召开“双减”专题培训会,详细解读政策背景、学校职责和重点要求等,让全体教师对“双减”工作有较深的正确认识,形成广泛共识,为后期具体落实提供较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将该意见挂学校公众号,由班主任转发各班级群,动员学生家长一起学习和了解,初步形成家校统一认识。利用开学第一课,以大、中队会形式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文件中的重点内容,最终形成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识。
2.提质增效,创新推进“双减”工作
各校以“五项管理”为切入点,构建新的学科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落实大课间活动,保障学生睡眠时间。教师、学生、家长都要懂得充足的睡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0小时有质量的睡眠。课间不得占用学生休息和活动时间集中上课。学校严格按照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作息,并科学制定“课程表”和“课后服务表”。如望江三小从9月2号起学生上午8:00入校,8:20正式上课,每天上午开展两操活动和不少于30分钟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真正动起来,不断提高活动效率,校内和校外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实验学校形成“延时服务”一班一方案,形成了每个班级的个性化方案。
3.加强融合,促进“双减”落实落地
考虑到“五项管理”“双减”和“课后服务”三者是有机的统一。如望江四小在工作落实时注重三者之间的融合,他们在前期对照“五项管理”要求深入开展自查整改;暑期再着重研究课后服务工作,于9月6日起正式启动课后服务项目。通过边操作边摸索边改进,不断完善细节管理,有效促进“双减”要求落实落地。
(三)健全制度,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四)统筹协调,课后服务全部覆盖
1.早学习,早谋划。8月中旬,各校成立领导小组后认真学习文件,制定本校服务方案,根据学校方案制定课后服务教师报名申请表,各在岗教师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支持学校工作。随后制定各校《课后延时服务告家长书及家长安全承诺书》。由学生家长主动申报。
2.重调研,重落实。经过前期的宣传和调研,各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申报情况,合理地制定课后服务活动表(月表),根据学校师资人员配备最大限度科学设置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根据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科学设置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保证活动正常开展。学校新课表和课后服务表同步运行,家长反映良好。
(五)校本教研,开展师生阅读活动
各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要求教师上教研课,以备课组为主,组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以此为平台,促进全组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学校每学期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聚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师阅读书目,提炼出教研主题,在教研组的组织下,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全体学科教师都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就相关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如望江一小自上学期开始开展教师阅读活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推荐教育教学经典名著,学校集中购买,开展组内教师同读一本书活动,本期开学初,各教研组组织开展教师读书论坛活动。在教师阅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各学科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统一制定学生学科阅读书单,引导学生开展学科阅读活动,并通过学校公众号、班队会等平台,组织学生读书交流活动。
二、特色亮点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区片各校悉心用好“加减乘除”法则,切实加强作业管理,有效落实“双减”要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一)严格一项标准,总量上“减负”
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一、二年级仅适量安排巩固练习或看、说、背、做等实践活动,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做好学科之间统筹,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力争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在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明显改善。
(二)把牢两道关口,质量上“加码”
一是作业设计关,将作业规范化、优化设计列为校本教研重要内容,实现备设计与备教材“同频共振”,落实教研组研究任务,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着力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功能。二是作业辅导关,全面实施课后服务项目,综合考量师资、生情等因素,合理制订方案、均衡课程安排,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在完成书面作业前提下,指导学生开展视听、体艺、实践和阅读等教育活动,努力实现提质增效。如望江初中极力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学校对早、午间学生来校至上课一段时间,实行课前服务,开展劳动教育和阅读、书法等训练;下午放学后,在家长自愿基础上,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主要以作业辅导为主,同时,在毕业班重点进行体能训练,备战中考;在非毕业班尝试进行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年级社团活动。
(三)执行四个坚决,措施上“除赘”
一是坚决去除机械、无效作业,禁止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和让学生自批自改。二是坚决改变频繁组织考试、考试结果排名公布、按结果排座位“贴标签”等不当行为。三是坚决禁止要求家长监督批改、签字反馈等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的陋习。四是多次组织校外培训机构摸排,大力宣传“双减”政策,坚决杜绝盲目跟从,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四)强化两线合作,效果上“乘力”
一是老师合力管控,完善作业管理制度,明确年级组长职责任务,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二是家校协力共育,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放一封信、线上家长会等新式,积极宣传学校“五项管理”、课后服务等工作举措,引导家长从政策知晓到工作支持再到科学家教,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助攻”。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于在落实“双减”尤其是课后服务项目过程中,各学校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安全隐患
文件中要求,学生上课时间不早于8:20,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下午即5:30)。一是三小、四小和开发区分校等务工子女较多,平时许多家长因急着要去上班,都习惯把孩子七点多(少数甚至六点多)便送到学校,这个时段的学生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二是考虑到九月份学生中午仍需要休息,目前下午上课时间为2点整,5:35至5:55开始分段错峰放学,但再过一段时间,天黑时间会逐步提前,如果不调整放学时间,定会招来家长的不满,也会形成安全隐患。
(二)急需同频共振
目前城区各校课后服务正在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由于城区片各校特别是同学段学校相对比较密集,学校之间的“差别性”在被比较后,容易产生异议,甚至是教师群体内矛盾。
建议相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同类学校形成大体同一的管理,消除校级间过大差异,保证稳定。
(三)师资配备紧缺
课后服务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要基本完成课业辅导之外,还应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及社团活动等。在安排各班授课教师时,出语数英外,其他综合学科教师总人数甚少,很难在各教学班中均衡安排。还有就是因各个学段和年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长不一,所以会出现综合学科老师要辅导学科类作业的现象,这很可能会影响作业辅导的质量。因此课后服务启动后教师都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受人员和场地限制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面无法放开。
(四)优化作业指导
低年级不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情况家长老师了解不够全面,形成盲目乐观心理,相关部门的督查有待加强。
(五)师生个人问题
关于学生:他们的午饭时间一般在12点左右,课后服务结束后,基本都已经很饿了,饮食的不规律会给身体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导致少数家长的埋怨和责骂。城区片各校目前不具备为学生提供下午餐的条件,如果允许学生带零食进校园用于半下午充饥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隐患,也给学校卫生管理带来麻烦。
关于老师:大多数是女教师,且大家忙于家务的时间基本集中在下班后,尤其是也要接自己的孩子放学也要照顾老小。老师用于照顾自己家庭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工作和生活压力陡然增大,会造成身体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情形,更会因长期的工作负荷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随后,县教研室将深入各学校各年级班级,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同时会强化与其他股室的工作经验交流,有力地将“双减”要求落实落地,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