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进新课改,应对新高考(二)

(2020-11-10 08:46:50)
标签:

推进新课改

应对新高考

分类: 教研旅途

二、积极探路——顺应新时代

目前,安徽实施新高考时间表、路线图尚未确定,但各项铺垫准备工作已经展开。那么作为基层学校如何应对呢?

(一)高屋建瓴——以开阔的眼界审视新高考

1、站位高。课题组深入研读了从中央到各省市有关新高考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发现,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一次纳入中央全会统筹谋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改革文件。这次改革由国家最高决策层审议,先后经过国务院常务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审议,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直接关心。

2、经验多。浙江、上海“3+X”模式,北京、天津、山东、海南“3+X”重新赋分模式,江苏、广东等八省“3+1+2”模式。三种模式,伴随之的是无数个学校应对经验。互联网+时代,其丰富的经验得以迅速传递,后期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和学校完全可以“吸取精华”。特别是2018年八省市实施的“3+1+2”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值得我省参考。

3、愿景好。高中等级(学考)考科目纳入高考,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每门功课。除此,还有以下愿景值得期待:部分科目可以选择——鼓励学有所长;科目组合不分文理——增加选择机会;高校提出科目要求——衔接大中教育;外语考试两次机会——探索多次考试;高职招生相对分开——凸显职教特点;综合素质作为参考——促进全面发展。

(二)乘势而上,以宏观的把握适应新高考

自国家层面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以来,我校就积极展开政策通晓、调研先行、机构架设、局部试点、重点突破等一系列工作,研究新高考,适应新高考。

1、适应新高考,通晓政策是前提

课题组全面梳理教育部和安徽省有关新高考、学考的改革文件、政策和实施办法,深入理解新高考政策导向和要求,牢牢把握新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安排和评价机制。课题组将这些政策意见在不同层面以会议形式加以宣讲交流,同时,上传学校网站,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介,让社会看得到,让老师看明白。主要政策文件列举如下: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试行)》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统筹做好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

先行省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适应新高考,统一思想是关键

一是领导班子:要求班子成员必须全员、全面和全程参与新高考战略所有决策与讨论,确保形成合力;现已形成一月一上会,一月一研究。

二是工作专班(指导中心、课题组):密切关注本省新政策,外省市新经验,确保研究先行,策略跟进。

三是全体教师:在市级统筹培训下,我们创造性开展驻校观察、专题研讨、新课标宣讲等形式,让全校教师通晓政策,提前认清各自角色与作用;培训工作现已覆盖从校长到中层,从教研组长到教师各个层面。一旦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我们将启动针对学生和家长的通识培训和引导。

四是全体学生:他们是改革的受体,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现今我们主要引导学生注重生涯规划,在关注成绩变化的同时,更关注综合素质提升。

五是学生家长:我们通过家校联系、走访、家长会、开放日及成人礼等契机,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孩子的成绩变化,还要关注孩子的主观思想动态,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六是其他人员:要求后勤保障、心理咨询、社会实践、教辅人员、音体美、系统管理员等相关人员,必须对学校的战略了然于心。

3、适应新高考,厘清关系有必要

2001年义务教育新课改全面启动,2004年普通高中的课改全面启动。进入新时期,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进入快车道。2018年,全面修订后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个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20前后,高中阶段新教材已经陆续在各省市使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上。基于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高考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是“考试评价”改革,其基础还是课程、教材与教学的变革,归结为一点就是“育人方式改革”。也因此,当考试评价改革还在路上的时候,课程、教材与教学已经起步(今年我省高中一年级启用新教材)。这是我省一线学校需要着力去探索的重点领域。

(三)顺势而为——以系统的战略导向拟定路线图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2017年12月,学校成立课程改革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和“新课程指导中心”(谋划机构)。“课程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能是统筹决策学校课程体系,把握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并牵头组织实施。“新课程指导中心”全面负责新课改、新高考的战略规划和落地实施指导工作。主任由校长兼任,副主任有课题组组长兼任;下设三个部,智慧校园建设部、课程研发管理部、生涯规划指导部。具体实施仍然有各职能处室进行。

2018年1月,两个机构开始运转,先后进行调查调研,摸清家底,目标计划制订,新课程开发与实施框架拟定,智慧校园网络和信息化应用规划建设设想;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等。

2、模式调研,顺应方向

“3+X”模式调研。2018年5月,我们在高一年级进行了“3+X”模式选课走班模拟,本次模拟,我们没有设置任何限制条件,完全由学生自由选课,高一年级457名学生参与选课,20种可能的组合全部出现,即所谓的大走班。其中三门选课完全相同且可进行固定分班的学生210人,占46%,247名学生编排进入非固定班(非固定班中也有部分学生不需要走班)。根据选科尽可能一致的原则将457名学生一共分成5个固定班和6个非固定班。再利用电脑软件结合人工将学生分成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各11个,政治12个,地理10个共66个教学班。

由此带来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预判。一是分班、排课工作量巨大,既不能完全靠人工,也不能全指望电脑软件。二是教学班班额多,为后面的教学评价带来隐患。三是由于地理、生物在高一结束了合格考,再加上理化与政史课时不同,造成学生课表最多与最少差距10节课,产生大量的自习课,给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四是如个别老师短时间请假,则调课换课困难(走班教学班几乎不可能)。五是组织个别学科的年级统一考试困难。

我们的结论是:虽然完全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但对学校管理冲击非常大;学校现有设施不足,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突出;实际运行非常困难。

“3+1+2”模式调研。2019年9月,我们在高一年级进行了“3+1+2”模式调研。高一年级10个行政班,学生总人数450人,参与选科总人数447人,未参与科人数3人(未参与选科的3人系请假)。单科统计结果:

推进新课改,应对新高考(二)

分析:物理占比最高,政治占比最低。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校生源居市区中等偏下,按道理选物理的学生不会这样多。经我们深入了解,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新高考的高校招生还不是很了解,还是按老高考理科录取率远大于文科录取率的思维定式做出了自己的选科。这也给我们未来实施新高考警醒:必须宣讲到位。

组合统计:

推进新课改,应对新高考(二)

分析:传统理科(理化生)组合选择人数:101人,在物理方向上占比29.7%。传统文科(政史地)组合选择人数:43人,在历史方向上占比39.8%。传统文理科学生在相应方向上占比相对比较高。选科组合占比最高为理地生(147人,占32.8%),选科组合占比最低为理政化(4人,占 0.9%)。从选科组合来看,12种选科组合有11种被学生选择,选科结果呈现多样性。

结论:“3+1+2”模式,与传统文理分科有衔接,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选择,行政班规模超额不大,比较符合实际;个别组合太少,需做相应工作。

3、制定流程,确定战略

“新课程指导中心”牵头,通过“模式研究”“资源调查”“优缺分析”“特色凝练”等一调查研究,初步确定应对“策略”(内含流程),再经“课程委员会”审定。

流程上:了解研究新政策;制定目标规划;确立路线图;配套人财物;多方联动实施。

战略布局:储备教师资源;改造硬件设施;匹配软件资源;实施战略管理;挖掘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学校。

确定战略:抓住两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即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风险与标杆分析);学习两个材料——上级政策和文件、先行经验和做法;致力两个研究——现有问题和解决办法、新高考应对构架;完善两个体系——规划实施体系、规划评价体系。

4、项目推动,课题引领

一是充分利用项目,局部推进。从2015始,我校每年申报1-2个内涵项目,以此策应新课改和新高考,至今六个内涵项目,有效推进了新课改深化。二是鼓励开展课题研究。2017就立项实施了“分层走班”省级课题,2018年立项实施了“新高考应对”和“混合教学模式下表达与交流之探究”省级课题,以“种子”教师撬动改革,初步形成“学校层面的新高考应对策略”。

总之,只有以战略导向拟定的实施方案,学校才能对新高考做到“政策熟悉、目标清晰、环境到位、特色突出、管理有序、实施高效、控制有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