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的指导策略

(2020-03-26 16:21:57)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的指导策略

高士童岭小学 凌江涛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精选了,程度适宜、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作为课文,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个部分。精读课文是学习方法,而略读课文是运用方法。 所以说要想运用好方法,首先得学习方法,学会方法才行。

精读课文,一般从朗读的理解,积累的运用,拓展实践等方面的维度,进行课后习题的设计的,它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来启发思维,进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对于精读课文后思考练习题的教学,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预习时就要带着课后练习题进行思考,然后,我在具体地进行教学时,再将课后习题贯穿于上课之中。

下面以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为例,来具体谈一谈,我对精读课文后练习题的教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北京的春节》是第一单元的第1课,属于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小题是这样的: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这一题与前面提到的单元语文要素是相吻合的。

对于本课的教学,在教学之前,我先要求学生预习。预习时要做到熟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强调,阅读课文理解时一定要把课后练习题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

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学生学习完生字词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进行交流,还要指导学生,发现文中所隐含的时间,然后出示表格,根据时间来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然后请学生来汇报,根据对应的时间,来说出人们的活动。如,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所有人为过年做准备;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除夕——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元宵节——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对照表格,然后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第1题,说一说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历,在表格旁边,标注详略。

这样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还理清了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到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阅读重点语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民俗特点进行详细描写的。文中详细描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中人们的民俗活动情况的。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思考,通过交流,体会作者怎样根据各个重要日子的不同特点,来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情的。

教学“腊八”部分时,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重点写了这一天的哪些民俗活动,分别读读描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分别突出了腊八节的特色食物怎样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句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及其表达的效果,再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腊八粥的特点。句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引导学生画出句子中“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词语来谈一谈感受,体会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接着依次教学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些部分。

在学习了作者想写的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五天的民俗活动之后,再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其他部分,比较文中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和详写的五天,有什么区别。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再次浏览课文,讨论为什么这些内容一带而过,是否也可以详细描述这些部分呢?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是如何根据不同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之差别,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安排内容主次的,领悟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这样学生对全文就把握住了,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也明白了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课后练习题,就在两课时的教学当中,得以解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