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上口语交际《商量》评点

(2018-12-12 15:13:34)
标签:

红言微语

教育

图片

杂谈

分类: 培养青年教师
二上口语交际《商量》评点
红言微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时候,我真觉得教室就是一个舞台,只不过教师要自编、自导、还要带着学生一起“演绎”,带着学生一起“入戏”,并在这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教师不断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前台,看着他们增长智慧,发展语言,学习成长,并乐在其中。童老师的执教的《商量》一课,如是也。
前些天,我一直在琢磨诗,什么平仄、什么平水韵、新韵……弄得自己是一个脑袋两个大,不过,琢磨到现在,脑子还是糊涂混沌的,听了童老师这节课,在梳理其课脉时,我的脑海又不禁跳出了“起承转合”这四个字,看这趋势有点“走火入魔”了。下面就围绕这四个字展开谈谈听课的感受。
一、起——(开课论“商量”)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都说一堂课的开头开好了,就成功了一半,于是一到上公开课,什么故事,歌曲,图片等等,各种花式导入层出不穷,目的无非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童老师的这一节口语交际课并没有这么多道道,只见她的导入开门见山,直论“商量”:商量“怎么读?“商量”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需要“商量”?虽然面对二年级的孩子,各种花式导入的确能很快吸引学生在注意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今天童老师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这种课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呢?就是你丝毫不用担心没有趣味,因为在课中会创设很多有趣的故事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这种单刀直入式的导入反而会让低年级的孩子能迅速明白这一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会令课堂简洁紧凑,所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固然妙,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显山露水也干净利落。
二、承——(境中学“商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商量,什么时候需要商量后,童老师便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童话故事中,借助角色扮演模拟“小老鼠”与“河马”的对话,在故事情景中初步学习“商量”。随后引出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并提供多种情景演一演,分梯度进行对话练习:从一开始的学生单向商量,尝试向小丽商量调换值日的事情,到加大难度,师生双向商量。并从中明白:商量就是说话清清楚楚,客客气气。最后再次加大难度,故意设卡,使商量遇阻,让学生明白:当别人不方便时,同样要做到说话清清楚楚,客客气气。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一步步走进了交际场,仿佛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让学生在这一次次的情境体验,亲身经历中,对“商量”的理解也更清晰、更深刻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看似简单,却匠心独运,这一系列的对话体验可谓一举两得,既交际,又育了人。
三、转——(凡事好“商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室是一个特殊的舞台,教师不仅是导演,还要和学生一起假戏真做,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令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在特定的情景和具体的条件下,选择和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行动能力。我们的童老师就深谙此道。
从课堂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相互之间创设的商量情景总是一票通过,中间没有“拦路虎”,十分顺畅,谁都没有“抱着香炉打喷嚏——触一鼻子灰”,这种情况是跟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它没有如实地还原生活。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现实的生活中,与人商量时,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就是生活的复杂,这就叫复杂的生活。学生学习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那么,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不方便时,或遭到被人拒接时,该怎么办呢?童老师在课堂上就特设了“不行方便”的生活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在别人不方便时也要客客气气,好好说话。一开始,学生面对“你昨天还打了我呢,今天找我商量,不行!”时,是手足无措,僵在那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们可喜的发现,当第二次“碰鼻子”——“不好意思,今天刚好也是我的生日。”“不好意思,这本书我已经借给别人了。”时,学生就会说“没关系”了,这就是教学的魅力。在彼此都方便时,做到好好说话很容易,商量时往往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可若是在别人不乐意,不方便时,也能理解接受,并能好好说上一句:“没关系!”就尤为可贵了。凡事都能与人好好商量就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真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番波折后,学生豁然开朗。
这种“不行方便”情景的创设,不仅使交际故事变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也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应对,在不断的挑战中增长了语言表达的智慧。
四、合——(生活要“商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教学源于生活有服务与生活,虽然课本中提供的材料都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事,但毕竟每个孩子需要“商量”的事有千万种,如果说,前面童老师创设的情景是“共性”的,那么,最后,“生活中,你有什么事要和父母商量的”这一情景则是“个性”的,让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带进自己的生活,让“商量”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用“商量”去解决问题。
纵观整节课,课堂上有生动的情景,有学生真实的沟通,让教材静态的文字动了起来,让无声的教材实现了有声化,让分散的情景做到了整体化!童老师的这节课例真值得我认真学习和回味研究。
我还记得前些日子,虞组长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一本书,这本书让我明确了观课议课的目的及作用: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为此,观课议课中,思,非常重要,所以,针对这一节课,我也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1.安排适宜的课堂容量,把握好课堂节奏。童老师这节课的节奏前紧后松,而平时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前松后紧,我上公开课就经常是这样的,究其原因,一是平时上课随意性太强,上到哪算哪。二是安排的课堂容量不合宜,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这两点可能是导致我们很把把握节奏原因。
2.这次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会“商量”,即客客气气,清清楚楚说话。那哪样算是说清楚呢?比如说音量合适、语速适中、吐字清晰流畅、按顺序说以及想法说清,原因说明等等。客客气气,那哪样又算客客气气呢,它应该不能简单地与几个“礼貌用语词”划等号,它包括:讲话的时候眼睛看着对方,身体姿势倾向对方,说话语气温和,态度谦和,包容对方等等,我觉得在这节课中,对“客客气气、清清楚楚”的具体内容的引导还可以细化一点。
3.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书中给出的教材,我就发现第一个交际材料商量她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的。第一个步骤是这么商量的:小丽,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情。第二个步骤:我想跟你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因为今天是我们的生日,我想早点回家,你看行吗?编者为什么不将这两个步骤合并起来?用意就在于说完第一个祈使愿望句后,需等待对方的回复,如果对方回复:行,你说吧,什么事?则“商量”继续。若对方没时间或不愿继续,说话者应用“不好意思,打扰了”等谦语结束对话,这也是与“小丽,我跟你商量一件事。”说这个的目的,就是告诉学生与人商量时,一定要注意对方是否方便,还有别人的意愿等等。还有,与人商量时,面临的无非就是“行”或“不行”两种,“行”不用多说,皆大欢喜,可当“不行”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商量”就真的结束了?我想不应,因为,商量就是为了把棘手的事情解决了,如果只是“没关系!”就结束了,那事情还是没有解决,所以这里也应该拓展引导学生继续开辟新的交际途径,把事情处理好,这才是真正解决生活的烦恼,才是真正将教学延伸致生活,为实际生活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