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与融合——中世纪文化特征
(2019-12-13 16:12:54)在中世纪的封建时光里,文学的发展也仍然继续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封建神学与宗教文学也是一种主流文学。但在主流文学这一大军之外,也还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主流文学。两种文学在彼此的发展进程中相互碰撞、融合,促成了中世纪文学的前进。
中古文学所囊括的地区其实很多,但笔者今天以欧洲中世纪文学为例,简要分析中世纪文学的一些特征。
多样性无疑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在作为主流文学的教会文学之外,还存在着世俗文学等非主流文学。这些文学种类与分支都比较多,共同构成了欧洲中世纪文学体系。基督教文学主要是指基督教僧侣写作的以宣扬宗教思想观念为主旨的文学,教会文学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特有的文学现象,教会创作的史传类著作、诗歌、戏剧等,都是当时主流的教会文学的表现形式。例如5世纪恺撒里亚的尤西比乌斯开了史传写作的先河,他创作的作品《基督教会史》和《君士坦丁大帝传》等都是典型的教会文学作品。欧洲教会文学利弊并存,它在适应在混乱中建立封建秩序的需要的同时,思想也慢慢地僵化,束缚了民众的思想。其次,教会文学包含了大量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内容,但同时教会文学的某些方面也存在对人的创造力的歌颂和对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所以教会文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应承认它的多样,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它。
在教会文学这一主流文学之外,欧洲的中世纪也存在着世俗文学这样的非主流的文学。中世纪的世俗文学主要包括骑士文学、传奇与抒情诗、城市文学等。在这些种类繁多的世俗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特征。首先,它们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其实在古老的希腊早已出现了,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可以说对这种人文精神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其次,这些世俗文学还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些作品公开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但是同时有些作品仅仅只是带有崇奉基督教思想的特点。其次,市民文学这一支世俗文学的分支也有着丰富的作品和鲜明的风格。市民文学主要以长篇叙事诗和城市戏剧的形式出现,其中最重要的长篇叙事诗有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等。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学的发展土壤逐渐丰厚,因此我认为,欧洲中世纪的市民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兴趣爱好。同时世俗文学在某些方面还采用了“非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一些世俗文学在爱情题材上做了功夫,这使得创作的范围得以扩大,使得反映生活的深度得以增加。我认为这增强了世俗文学的近代性,对欧洲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除了具有很高的多样性之外,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不断的碰撞与融合。首先,基督教文化在对世俗文化采用较多的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热爱现实与乐观进取的精神进行打击的同时,却将某些世俗的基本精神和文学的创作材料、题材、体裁等改造一番,纳入基督教的文化体系了。其次,在欧洲很多的世俗文学作品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宗教性的内容。在中世纪后期产生的骑士文学、城市文学、民间文学中,就体现了世俗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基督教文化作为欧洲中世纪文学的重要影响源,对中世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统治阶级利用了基督教思想驯化思想的一面,教会的生存目的也驱使其使基督教文化成为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层建筑。可以说,基督教文化整合了多种古代文化,其强大的统筹功能帮助其建立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依托的基督教文化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俗文学对中世纪文学的贡献。世俗文学中的众多思想反映了当时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倾向与文化爱好,同时又反作用于市民阶层的思想。例如世俗文学中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忠君精神等,可以说有着极大的文学价值。
中世纪文化是在多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教会文学与世俗文学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不同阶层的思想文化观点,中世纪文化的多样与融合,可以说是它最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