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始建的年代现在已经难以查考了(能查到的历史记载中标明晋祠建于北魏前),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古祠。晋祠原为晋王祠,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兴修农田水利有功而建造的祠堂,故也常称唐叔虞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在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中,晋祠的地位非常重要,一九六一年三月即被国务院确定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二零零一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二零零九年五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晋祠是一座古建筑集成的祠堂,祠园类有几十座建于各个年代的具有文物级别的古建筑。晋祠园内环境幽雅,古树成群,景色秀美,是中国园林中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唯一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历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晋祠进行了首次扩建;宋仁宗天圣年间增建了纪念叔虞之母的祠堂圣母殿;金代在圣母殿前又加建了建献殿,以后的元、明、清各代也都对晋祠进行了增建或扩建,才成就了今日晋祠的规模和格局。
晋祠中的圣母殿是宋、辽、金时期祠庙建筑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宋代木构的建筑,难老泉、侍女象、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在中国的旅游杂志和刊物上屡屡被介绍和记录,在到达晋祠后,我怀着对这三绝的憧憬和敬仰,一路寻觅,终于留下了摄影纪念。
相传,难老泉中的泉水堪称仙水,水温不论春夏秋冬的哪一个时段,总是恒定在摄氏十八度左右;池水清澈见底,终年流淌不息。还有一种说法,用泉水浇灌种植大米,所产的晋祠大米是太原大米中的珍品;而人如果能常饮用难老泉泉水,则可康体祛病,长生不老。
晋祠园林很大,整个园林中的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中轴线自晋祠的园林大门始,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最后是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
晋祠中轴线的北面,从正门起,依次排列着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古老的祠庙楼阁。但这些楼阁的所处位置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按地势的起伏曲折错综排列,游客迂回穿插,逐一欣赏,饶有兴味。
晋祠中轴线的南半部分,排列着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是颇有江南园林风韵的一组前后排列的楼阁,且楼阁间泉流潺绕,景色非常秀丽。在最南部矗立着十方奉圣禅寺,相传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住宅。
圣母殿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邑姜的殿堂,是晋祠中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圣母殿由七根盘龙红柱撑起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的殿堂;大殿的前廊较之一般殿宇的前廊更为开阔,这是举行祭拜圣母典礼的场所;殿前的木雕盘龙柱为宋元二年的遗物,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
晋祠中的鱼沼飞梁,矗立在圣母殿前。这是一座呈十字形的桥梁,如在高处俯瞰这座四条桥身拼成一座十字桥的鱼沼飞梁,会感觉到整座桥梁犹如一匹展翅的大鹏,造型独特,典雅大方,是我国古桥梁中唯一的一座一桥呈四桥身的稀有古桥梁。
晋祠正门口附近的金人台上,矗立着四尊英武神勇的斗士铁人。这四尊铁人,神台威武,英姿勃勃,孔武有力,气概不凡。金人台上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仍然闪闪发光,面容、衣褶十分清晰完好。
晋祠中的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着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多字,草书,字体骨骼雄健、奇逸含蓄,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现在碑上的字体已模糊不清了。
圣母殿的右侧,有一棵千年古树“卧龙周柏”,这棵古柏,早在西周时代便已在此种下,二千八百余年来,这棵躯干已经斜躺下来的柏树的树梢处却还有绿意葱茏的枝丫,堪称一大奇迹了。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棵,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