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是隶属于金山区的一个古镇,位于上海的西南面,她的周边和沪、浙的五个区县交界,她们分别是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和平湖,因此她成为上海通往西南各区域、各省份的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古镇是中国颇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更是荣升为新的沪上八景之一,因其地处吴越交汇之处,故素居吴越古镇佼佼者之位。枫泾拥有漫长的历史,最初建镇的雏形可追溯到宋代,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时正式建镇,是一个已经度过了一千五百多年悠久年华的历史古镇。
枫泾古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式古镇。古镇的周围水网遍布,镇区之内河道纵横。漫步在镇内,水巷幽静,清流平溢,沿河的古街上绿树成荫,林木荫翳,清雅秀美,故历来有“清风泾”、“枫溪”、“芙蓉镇”等雅号。
枫泾镇内水系发达,自然各式桥梁也多,根据当地的导游介绍,面积称不上阔达的枫泾古镇内,古代保存至今且完好无损的桥梁共有52座,其中最为古老的要数元代时架建的致和桥,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来到枫泾,我们听到了这样一种介绍~镇内“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兜兜转转之间,我体会到这种讲法并不虚妄,确实是走不多远便会邂逅一座古桥。自2005年枫泾古镇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镇内的39座古石桥便相应地盛名远播。
这些看似简陋的石板桥,记录了枫泾古镇千百年来的兴衰演变。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一段历史故事。在这39座弥足珍贵的古桥中,除了元代兴建的最古老的致和桥外,另有明代兴建的11座、清代兴建的21座桥梁。
枫泾古镇内十分宁静,游客稀少,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被商业化侵扰,故丝毫也没有一般古镇中喧闹繁杂的感觉。淳朴的枫泾古镇中的居民,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有条不紊地静静地等待着游客的光临。
枫泾古镇的建筑大都为明清风格,白墙黑瓦,具有传统的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二进主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屋面大都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整个镇上,古民居建筑群总面积近五千平方米。
枫泾古镇历来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历史上枫泾古镇名人倍出,先后共出过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曾有100人担任过知县、3人荣任六部大臣、2人出任过宰相。
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唐朝的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和状元许克昌,明代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和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还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现代的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其中九处已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
在枫泾古镇内,西栅河的北面有一道贯穿全镇的长廊,当地人称之为凤溪长廊。凤溪长廊南起致和桥,经镇内的文中路沿西栅河至东栅泰平桥,全长近六百亩。我们进入镇内后,始终游走在长廊内,避雨遮阳,感觉很舒服。长廊的一边,是鳞次栉比的特色小店,一边是绵延不绝的美人靠长椅,走累了,可以买一些当地的小食,倚在美人靠上边品尝边赏景。
我们不疾不徐地游走在枫泾古镇内,穿街走坊,足踏平整的青石板路,欣赏着狭窄街道两边的古旧民居,俯瞅着碧绿河水中的潼潼倒影,在吴越广场上小憩一会,在枫泾三桥上逗留片刻,感受着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气息,真的有点流连忘返的感觉。
我特意注意了一下枫泾古镇各处街道和枫溪长廊的地面,发现那些石子铺成的路面坚实而光滑,完全可以和闻名全国的哈尔滨市内中央大街上由花岗岩方石雕琢的路面媲美。中央大街的方石路面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造,而枫泾古镇上的石子路面一定是由当地的能工巧匠人铺设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