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第6章--分析消费者市场--知识框架备忘笔记
(2018-09-07 16:07:39)
标签:
365 |
第6章
本章讨论问题:
1、消费者特征如何影响购买行为?
2、那些心里过程影响对营销活动的反应?
3、消费者如何制定决策?
4、消费者如何偏离慎重而理性的决策过程?
一、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购买行为受文化、社会、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影响最深刻。
1、文化因素:
包括亚文化,文化经常以社会分层的形式体现出来;每一层具有类似的价值观、爱好和行为方式;体现出不同的产品、品牌偏好。
2、社会因素:
包括:参考群体、家庭、社会角色和地位;参考群体要思考意见领袖和圈子的作用;家庭成员是最有影响力的主要参考群;需要找到家庭真正决定购买的人。产品要符合角色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3、个人因素:
年龄、职业、经济情况、个性、生活方式、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影响长期的购买。
二、主要心里过程:
五个心理过程---动机、感知、学习、情感、记忆---从根本上影响消费者反应。
1、动机:
有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动机;动机具有放向性和强度;最著名的三个人类动机理论对消费者分析和营销计划提供指导;
费洛伊德理论:影响人们的心理因素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动机,人们对清楚意识到和没有清楚意识到的产品性能都会产生反应;一种称阶梯法的技术能从一个人工具性动机追踪其内在动机,这样,营销人员就可以决定开发何种程度的信息和诉求。
马斯洛理论:层次需要
和茨伯格理论:含义一:只消除不满意因素不会产生购买,要提供满意因素;含义二:必须认识到市场上产品的满意因素和动机,然后提供相应的产品。
2、感知:
有动机会随时会行动,但行动受感知影响;在营销中感知比事实重要;感知和物理刺激、环境刺激、个体心理有关;三个感知过程分别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扭曲和选择性保留。
选择性注意:要努力引起消费者注意,掌握人们会注意那些刺激物,下面是一些研究结果:人们注意和其当前需要有关的刺激物、期待的、相比较大差异的刺激物。
选择性扭曲:人们注意的刺激物不一定是传递信息者想要的。消费者经常会扭曲信息,以使其符合自己以前对产品或品牌的信念和预期;消费者解读信息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对有标识和无标识的同一个产品消费者给出不同的意见,一定是品牌和产品信念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消费者的感知;例如:同样的啤酒变换名字,消费这就认为口味变了。选择性扭曲更有利于强大品牌的产品。
选择性保留:人们容易记住喜欢的产品的优点而忘记竞争对手的优点;为强大品牌的产品带来优势;也揭示了为什么营销人员要重复信息让人们记住。
潜意识认知:在广告和包装中加入潜意识的信息,消费者没有意思到但是确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
3、学习
驱动力是产生推动行为的强有力的内部刺激;诱因是一种轻微的刺激决定人们如何做出反应,利用学习理论,营销人员可以将商品和驱动力联系起来,利用刺激和积极的强化为商品创造需求;一个新的公司可以利用和竞争对手相同的驱动力进入市场,因为消费者容易转化品牌(推广);一个新的公司也可以利用和竞争对手不同的驱动力进入市场,吸引消费者转化品牌(辨别);消费者容易产生趋乐偏见。
4、情感
消费者的反应不完全是理智的,是带有情感化的;营销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情感的作用,唤起消费者多种情感;尤其产品本身是基于品牌的功能或理性层面;人们希望对充满情感的品牌故事口口相传。情感可以各种形式,
5、记忆
联想网络记忆模型中,可以将品牌知识作为记忆中的一个有大量相关链接的联想的节点,联想的强度和组织将是消费者能否想起品牌信息的重要决定因素;品牌联想是关于品牌的感受、感知、想法、形象、经验、信仰、态度等等,这些都会与品牌节点发生链接。在这样情况下我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记忆品牌信息的一种方式;构建消费者的心理地图;记忆过程:通常我们只能记住一部分然后再用已有的知识填充其它地方;记忆编码:描述的是我们如何将信息储存到记忆中的某个地方,一般来说,我们越重视信息的意义,那么记忆中的联想就越强;例如:没有说服力多重复的广告不如低重复有说服力的广告对销售的影响大;记忆提取:三个起作用的因素分别是
1、记忆中存在的其他信息干扰,关键就在于让消费者有清楚的品牌识别;2、从接触信息到编码时间间隔会造成信息逐步衰减,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非常持久的,一但存储到记忆中,它的关联强度减退的很慢。3、信息存储到记忆中,但是没有适当的线索未必能找回来。正是由于线索的作用,超市或网上的营销活动才如此重要,另外广告和其他信息暗示都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品牌成为人们首选时的一个特点:人们会谈论它。
三、购买决策过程:五阶段模型
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关键问题:谁买?买什么?什么时候买?哪里买?怎样买?为什么买?
1、谁购买?2、谁制定购买决策?3、谁影响购买决策?4、购买决策是怎样做出的,谁担任哪些角色?5、顾客购买什么?哪些需求是必须要满足的?6、为什么顾客会购买特定的品牌,他们追求哪些利益?7、哪里购买,线上还是线下?8、什么时候买?是否季节性因素?9、顾客如何感知我们的产品?10、对产品的态度?11、哪些社会因素影响购买?12、顾客的生活方式是否影响购买决策?13、个人因素和经济因素如何影响购买决策?
购买决策的五个阶段:问题辨识、信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够后行为;购买在购买行为前就开始了,并在购后产生很长时间的影响;一些消费者会依据不可靠的信息决策购买;消费者购买并不是都经过这五个阶段,可能跳过或逆行某个阶段;这个模型考虑了对一次高参与度或全新的购买所有的可能因素。
1、问题辨识:
购买始于内外部刺激所激发,从而认识到需求或问题的存在,所以要收集大量信息,然后识别引发需求的因素;加强购买动力,使消费者思考这种潜在的购买。尤其是奢侈品、旅游产品
2、信息搜寻:
消费者只会搜寻有限的信息;搜寻参与度分为两个水平:中等搜寻状态称为加强注意,这时一个人更容易接受产品信息,在下一个水平就是主动找资料、朋友了解、网上查询了解产品;所以营销人员要了解消费者在不同时间、地点或至少接受到的信息类型。四种信息来源:个人来源(家庭、朋友、熟人、邻居)商业来源(广告、网站、推销员、经销商、包装、展示)公共来源(大众媒体、社交媒体等)经验来源(查找、处理、检查、使用)
每种信息来源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起的作用不同。搜寻的动态过程:全体组、知晓组、可供参考组、选择组;营销人员需要识别和引导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层次属性,以此来了解不同的竞争力和这些不同品牌的形成;这个层次识别的过程叫市场分割。属性的层次还能揭示顾客细分市场;公司要制定策略进入选择组。公司也要识别出选择组其它产品,同时也要识别消费者的信息渠道,评估相对重要性。询问得知品牌的途径,他们要了解哪些信息,目的为了品牌传播。
3、方案评估:
消费者的评估过程很多种,且在理性基础上判断;首先尝试满足需要,其次寻求特定利益,第三把每个商品看做利益组合,最关心自己寻求的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属性;我们可以依据对消费者不同利益属性的重要性进行市场细分。信念是对事物的持有描述性观点,态度是长期的评价;信念和态度影响购买行为;态度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态度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产生相当一致的行为方式;产品要符合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通过评估程序形成对不同品牌的态度,并建立各品牌在优势和不足方面的观点;期望---价值模型:假定消费者是依据属性的重要性,结合品牌信念对产品进行评估的。通过这个模型的应用分析,可以得知本产品和竞争产品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改进。
4、购买决策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感知优点能弥补感知确定,同时运用经验法则(心理捷径)。如果消费者进行大量细心的收寻和研究,强调三种选择法则。品牌和产品知识、竞争品牌数量、相似性、时间压力、社会情境等都会影响经验法则。决策受到的干扰因素。第一个是他人态度,决定两项1、他人对我们产品的好感,2、购买者遵从他人的动机,第二是非预期的情境因素,很多营销是发生在购买的时候,消费者可能取消购买的因素:功能、身体、财务、社交、心理、时间等感知风险,营销人员要了解这些风险并降低。
5、购后行为
营销人员需要跟踪够后满意度;也要跟踪产品如何处置或使用,提高消耗率,强化再次购买;
对消费者决策制定的调节作用:
消费者决策各阶段的方式和路径决定于很多因素,包括介入程度和多样化收寻水平。中央线路:决策依据重要信息形成;边缘线路:依据侧面信息形成品牌联想决策;边缘诱因是一切可以引起正面感觉的事物。只有充分的动机、能力、机会才会采取中央线路;否则采取边缘线路;营销人员提高介入度常用的有四种方法,如果还不能提高介入度,就采取边缘线路提供正面诱因。消费者追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转化品牌并非不满意,大品牌和小品牌策略不同。
行为决策理论和行为经济学:
消费者行为非常具有建构性,在许多情况下进行非理性决策;决策经验法则:1、便利性法则:例如想起近期一次事故,会高估再次发生可能性而购买保修服务;2、代表性法则:依据代表性或相似性判断,例如:同一产品包装相似,消费者会认为是这类产品的代表。3、锚定于调整法则:初步判断后会依据后面的信息调整最初判断,第一映像非常重要。决策取景:最好的和最差的放到一起对比;心理核算:1、要把利益分割2、损失合并(购房)3、小损失和大利益合并(工资扣税)4、小获利从大损失分割(购车送物品)
期望理论:
不希望受损失,高估小概率事件、低估大概率事件。
前一篇:销售才是商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