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读《论语宪问》辨析
(2018-09-22 15:43:09)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读《论语宪问》辨析
2014-07-25 15:18:29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记录下来。2011年我在学校偶然看到一本《邢台教研》杂志,便把我的一篇读书笔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一文,按照该杂志的信箱地址,投了过去。我没有想到,那篇文章被发表在2012年第二期《邢台教研》上。于是我很兴奋,便又把我的另一篇读书笔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读<论语·宪问>辨析》,投稿到该杂志,又被发表在《邢台教研》2012年第六期上。今天,我又翻检出了我的这些文稿,觉得很兴奋,也为了纪念,也为了自娱自乐,便把这篇文字粘贴在我的日志上。
另外,为了表达我对《邢台教研》编辑老师的景仰,我也把我给《邢台教研》编辑老师的原电子稿信附在后面。
编辑老师、王振全老师您们好:
我已收到贵编辑部寄给我的2012年2期《邢台教研》,上面刊载了我的《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之疑一文。我们素未谋面,也从未通过信,也未通过别人请托。由此,我知道了贵编辑老师工作的认真与治学的严谨态度。我甚为欣慰、感激与钦佩。今我又寄去自己读《孟子》、《论语》时的一点思考的短文奉上,希望编辑老师不吝赐教,给与指导、斧正,谢谢了。
河北省沙河市册井中学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出自《孟子·梁惠王》。它的开头有段文字。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已则王乎?”齐宣王向孟子咨询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这两个人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而孟子的回答却出乎人的意料,他说:“信奉孔子学说的人,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说过,没有办法,咱们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如何?”
孟子说的孔子的门徒不谈论,不教授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他本人也没有听说过,这恐怕不是历史事实。在《论语·宪问》中,有段话记录了孔子与子贡的有关管仲的一段问答。子贡说:“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属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段话就是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贡,讨论管仲的对话。讨论管仲,难道能离开齐桓公谈管仲吗?子贡说道:“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佐他。”孔子回答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了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着头发,衣襟向着左边开,沦落为落后的蛮夷族了。他难道要像一般的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在这里,子贡认为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召忽死节,而管仲却做了仇敌的宰相,为仇敌服务,是一种不忠行为,不是仁人。但是,孔子却肯定了管仲的仁德。他评论管仲主要是看大节,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节小信,小节要服从大节。孔子在肯定管仲的同时,其实也肯定了齐桓公。齐桓公与管仲是仇敌,但是他并没有计较,反而任用仇敌管仲为宰相。这说明了齐桓公有着过人的气量,齐桓公认为国家大事高于个人恩怨,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天下安定,他选择了管仲,管仲也选择了齐桓公。没有齐桓公的容纳百川的雅量,也就没有管仲的辉煌事业。
孟子不谈齐桓公,其实是因为齐桓公行的是霸道,孟子主张的是仁政,这两种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不想与齐桓公议论这个功过是非,进而推行自己的主张,便假称圣人没传自己不知道,以便推诿罢了,不可真的把这句话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