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新加坡(19)达士岭组屋ThePinnacle@Duston*空中花园

标签:
新加坡 |
分类: 新加坡 |
关键词: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花园和最重的空中桥梁。
高达50层的达士岭组屋是新加坡最高的组屋,是组屋中的“高帅富”。拥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花园和最重的空中桥梁。不过似乎近年又建造了一个更高的组屋?
高密度的保障性住房“达士岭”组屋曾获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区理事会颁发的“最佳高层建筑”奖和威尼斯双年展等4项国际大奖。
称其为高密度是因为在达士岭的七座楼里居住着1848户人家。其居住密度是普通组屋的3倍。
因为手中的相机不给力,拍不出全景,拍出的全是盲人摸象的一小部分。所以先贴出一组网络中的全景图。
一组售楼模型较直观地体现了七幢楼的整体排列。
周六早晨,忙里偷闲去了一趟达士岭。其实以前去牛车水和丹戎巴葛都能看到达士岭,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注意。坐190沿新桥路过牛车水美食街站后的下一站下车,朝前走一点就能看到高出周围房屋一大截的达士岭的身影。
这组灰白相间、极简主义风格的超高层建筑群与一旁紧临的二至三层红瓦的“中国城”历史建筑群形成鲜明的对比,

空中花园要九点才开放。我早到了半个多小时,于是就沿着马路环着达士岭360度走了一圈。
进了达士岭,共有七座楼,分别从A排序到G,只知50层空中花园要刷卡或现金5元,但不知从哪儿乘坐电梯上去,有点不知所措。询问在楼底晒太阳的居民老太,说随便哪个电梯都可以上。于是就近从A1电梯上到50层。
我先用易通卡刷了一次,进不了门,一看手机,九点还差5分,于是等到9点零5份,又刷了一次,仍进不了门。有点发楞。两次刷卡时门禁灯都绿了。第三次试时门禁灯不绿而是红的。心想完了。卡里总共10几元钱,这下两次白白扣掉了10元钱。进不了门,先从栏杆缝隙里拍了一张远景。
后来在电梯里询问同乘的居民,才知正确的上到顶层空中花园的路径。现在先卖个关子,等到最后再详细叙述。
空中花园的视线非常开阔,据有些网友介绍并不比著名的金沙逊色,甚至更佳。
朝南望去,是港口和旅游圣地“圣淘沙”。密密庥麻的集装箱堆放在港口,难怪等待装卸的远洋轮在海上从圣淘沙一直排到樟宜。
圣淘沙名胜世界清晰可见。圣淘沙对面的岛屿上一罐罐乳白色的油罐也清晰可见。
西面是大片的住宅楼和组屋。西南面可见武吉知马山最高处的电讯塔。可惜没带单反,所以拉不近,拍不了近景。
而东面近处是牛车水,远处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因为是逆光,我照相水平有限,拍出来的效果锐度太差,有点惨不忍睹。
连接摩天大楼的空中天桥重量高达300公吨,相等于一架747波音客机的重量,从地面向上仰望, 有点担心我的轻微恐高症。
其实真正站立在空中天桥上,感觉上和平地并没太大差别。有人工草地、儿童游乐设施、沙滩躺椅、户外沙发、、、、
海洋、森林、星空,每道空中桥梁都有不同設計主題,
走累了,随时有各种不同座椅可供休息。
透过大楼连接天桥处的绿化带,从143米多的高空观赏城市的天际线,别有一番风味。
位于26层和50层的空中花园分别长5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空中花园。26层只对达士岭居民免费开放,50层除了达士岭居民外也对社会公众开放。达士岭居民每户可持有四张卡,刷卡可免费进入空中花园。26层空中花园鲜花、绿树、休闲设施以外还有跑道及健身设施可供居民使用。达士岭的居民可真幸福,每天可欣赏日落日出。



临别前再在空中看一眼天际线,瓦蓝的天空和洁白翻腾的云朵。再从地面仰望一次这别居一格的建筑物。

临别前再从地面仰望一次这别居一格的建筑物。
达士岭2009年落成, 位于1 Cantonment RD广东明路1号,地铁紫线NE4牛车水站下,沿新桥路朝西走,广东明路左转即可到达。
在G楼底层有一间小小的管理员的屋子,门前有刷卡的机器。我去的那天刷卡机坏了,将现金交给管理员,收据上有管理员的手机号码,乘坐G楼A电梯直达50层,管理员在监控器上看到你的身影会打开旋转门。注意一定要到G楼办理现金或刷卡手续,不然的话,直接到顶楼刷卡是无效的。
从空中花园出来时,可随意从A至G楼的旋转门下来。如果管理员没有及时从监控中发现开门,可按照收据上手机号码拨打管理员。
虽然空中花园是非盈利性的,一般组屋都是对公众开放的,但是为了控制人流和安全起见,进入空中花园要收取5新币的费用。每天最多接待200名公众游客,一次最多100人,遇到国庆日等公共假日,登上空中花园的居民和公众需通过抽签分配,其中90%名额将保留给居民。
开放时间是上午9时至晚上10时。
最后普及一下新加坡组屋的概念:
新加坡的组屋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也就是其他国家所谓的公共房屋。在新加坡组屋并不等同于贫穷和拥挤,住在组屋里的当然有穷人,但大多数是一般的家庭,也有开奔驰、宝马的住在组屋。这是因为经过20-30年以后,家庭收入远远超过当初申请组屋时的收入。
全新加坡约85%的人口住在组屋,享用其便利的交通与社区设施。基本上的组屋都设有盖走廊,一般直通到附近的车站或熟食中心。儿童游乐设施及公共设施稍旧了就会及时翻新更换,因为组屋里居住着的是都是选民。
组屋在新加坡由政府资金建设,通过申请与摇号抽签方式决定,供给新加坡人民居住5年以上才可以转卖的住宅。
排队购买组屋的大多数是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以及等待结婚或新婚的小夫妇。无息贷款还贷压力极小。组屋的售价不到同期商品房的一半。所以新加坡的年青人几乎没有买房的压力。
组屋除了没有围墙、游泳池、室内健身设施及会所以外,和私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他配套设施也很齐全,住得也很舒服。如果想游泳,到公共泳池去只需象征性的1新币。
在新加坡还有“共管公寓”,申请条件比组屋宽松一些,房价比组屋高,但比商品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