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杜甫诗词在龙阳发现探源

(2020-05-28 12:26:33)


李白和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俩的影响力,正如韩愈所赞扬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 然而,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就是这两位伟大的人物,都先后到过龙阳,写下诗词,且他们的词和诗都在汉寿被先后发现,最后纳入他们的诗文全集,这种机缘巧合,造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李白在龙阳写下了《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

这首词是怎样的发现的呢?《湘山野录》作了记载:

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3]

魏泰,字道辅,北宋襄阳人。姐是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他的哥哥曾巩是大诗人。魏泰依仗姐夫横行不法,因殴打考官几死,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多有著述,但不思仕进。子宣为曾布之字,因其曾任翰林,故称“内翰”。把《湘山野录》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说,魏泰曾在沧水铺抄录《菩萨蛮》词一首,不知何人所作,后来到被贬至潭州(长沙)的曾布家,发现一部李白集中收录了《菩萨蛮》,才知道,此词为李白所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文中所说的“鼎州沧水驿楼”在哪儿?我们肯定地说在鼎州龙阳,也就是现在的汉寿沧港镇,且《光绪龙阳县志·古迹》中有:“沧水驿楼:县西十五里沧浪水上。《一统志》。” [4] 也就是该信息来源于《一统志》。可是,也有人说是在益阳县的沧水铺。其理由是益阳曾归属鼎州管辖。《宋史·地理志》没有记载益阳属鼎州,而《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益阳“宋初改属鼎州,寻复故。” [5] 也就是说,益阳在宋初曾属鼎州,不过很快就复属潭州。

《湘山野录》是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写成于神宗熙宁年间,主要内容是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我们知道,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到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已有一百多年,恐怕益阳短暂几年归属鼎州的事情早就不为人知了,更何况作者文莹和尚虽身居佛门,但心系天下,又在荆州金銮寺写作此书,是绝对不会搞错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人撰文说,益阳沧水铺有长亭与短亭。首先,必须指出,“长亭、短亭”不是专有名词,而是普通名词。下面看看古人对此的理解:

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倪璠注:“《汉书》曰:‘秦法,十里一亭,亭有长。汉因之不改。’……《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此处当指驿亭之属。 [6]

在古代沧水铺有的,沧港镇同样有。我们还可从该词的意境中来理解“亭”的含义。

唐·李白撰,清·沈寅、朱崑補輯的《李诗直解》对此词意境作了解释:

此闺妇独处高楼,伤晚景而思夫归也。言我独处者,惟晚景难堪,今试望之:平林漠漠,烟横如织也。寒山一带翠碧,反为之伤心矣。日落而冥暗之色入高楼之上。有人孤居楼上,谁与晤言?而得不为之愁乎?既玉阶空自佇立,无聊甚矣。仰瞻归飞之鸟,皆因宿而急择其楼,人何不知归哉?何处是归程?长亭之外,更连短亭,此我想象之情,岂真来归乎!徒令高楼之上抱愁以终也已。 [7]

词中所出现的平林、寒山、高楼、落日、玉阶、飞鸟、长亭、短亭,就是烘托愁人,也就是思夫的闺妇的意象,他们可以是真实的存在,也可以是虚幻的想象。如果从写实的情况来讲,也在沧港。原因是:沧水铺在益阳市南16公里,周围有秀山、碧云峰环立,与“平林漠漠烟如织”的景象相去甚远,倒是汉寿沧港地处丘陵与平原之交,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有很多人说,此词为“词中鼻祖”,如陈廷烽《白雨斋词话》卷五:“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阙,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为词中鼻祖。寻词之祖,断自太白可也,不必高语六朝。”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8]

另外,在汉寿还发现了杜甫一首诗。

王直方《诗话》云:蛟室围青草,龙堆隐白沙。护江蟠古木,迎棹舞神鸦。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何处上仙槎?”此老杜《过洞庭诗》也。李希声云:“得之江心一小石刻。” [9]

这里的关键是看这首诗是在哪里发现的?《县志》有“唐杜甫过洞庭诗刻”条记载是在洞庭湖中:

元丰(1078-1085)中有人得石刻于洞庭湖中,诗云:“蛟室围青草”云云,不载姓氏,以示黄山谷,山谷曰:“此杜子美诗也。” [10]

说《过洞庭湖》是在龙阳发现,基于两点理由:一是《龙阳县志》设专条记录了这件事情。而查阅《光绪巴陵县志》、《嘉庆沅江县志》、《乾隆岳州府志》、《隆庆岳州府志》没有这件事情的记载,说明这些地方没有发现《过洞庭湖》石刻。

二是青草湖属于龙阳,否则,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就不会有《题龙阳县青草湖》的作品:“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11] 这首诗非常出名,后被误收入《全唐诗》。这里讲的“青草湖”,又叫赤沙湖,因范蠡隐居赤山,也叫蠡湖。后人以其湖面广阔,"举目无际",现在叫目平湖,是洞庭湖区最大的湖。

此诗作于何时?“大历四年夏,公在潭州,此当是五年夏自衡州回棹,重过洞庭湖而作。” [12] 从衡阳船行湘江,下洞庭湖,入蠡湖而作是有可能性的。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个石刻是不是杜甫的诗。《县志》说经过黄庭坚鉴定是。

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他不仅肯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高尚道德,而且在诗歌创作上力追杜甫。他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 [13] , 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 [14] 黄庭坚之师承杜甫可以说是时人及后世的共识。陈师道《答秦觏书》云:“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 [15] 后来方回也说:“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本出于老杜。”“山谷诗本老杜骨法”。他在《瀛奎律髓》卷三中还说:“老杜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 [16] 因此,黄庭坚作为学杜、研杜的专家,由他鉴定为杜诗是可信的,并为后人所认可。2019529日)

 



[1] 《韩愈全集注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703.

[2]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1305.

[3] 《湘山野录续录》,中华书局,1984,15.

[4] 《龙阳县志校注》,内部版,1986,119.

[5]清·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九,广雅书局,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刊。

[6]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406.

[7]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406.

[8]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408.

[9] 《苕溪渔隐丛话·杜少陵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89.

[10] 《龙阳县志校注》,内部版,1986,121-122.

[11] 《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61-562.

[12] 《杜甫全集》,珠海出版社,1996.1711.

[13] 宋·黄庭坚《山谷内集·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卷二十六,四部丛刊本.

[14] 《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298.

[15] 宋·陈师道《后山居士集》卷十,蜀大字本.

[16]元·方回《桐江集·刘元辉诗评》卷五,商务印书馆影印委婉别藏本,1975.以上引之龙延《杜甫与黄庭坚》,《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