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战锦方为大问题

(2022-11-03 19:05:43)
标签:

365

军事

      长征之难举世皆知,凭什么毛主席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难乎其难?哪怕十五年过去了,为什么字里行间其激动心情依然跃然纸上?
       翻开真实的历史,就是关键的塔山阻击战我军才伤亡六千人,还有一个纵队的战略预备队基本没动,远不是影视作品所描述的那么惊心动魄,因此,难就应该难在“战锦”的决策上!
       1948年春,东野加上地方部队已达百万,人数远远超过了国军,国军被迫困守沈阳、锦州和长春三个孤立据点,东北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3月9日,60军从吉林退守长春被我军包围,4月13日开始强攻,解放长春即告开始,尽管毛主席同意打长春,但明确建议南下北宁线先打锦州。尽管长春守敌只有十万,但东野强攻未取得明显效果后又改为围困,企图围城打援却颗粒无收,此后在毛主席的一再严令之下接受建议南下。
      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以后,外围关键据点义县10月1日已经攻下来,攻击锦州的架势已经摆足了,林彪居然还在犹豫要不要打,仍然打算“回师长春”。
      决战决胜是象棋里的“兑子”,要的是一往无前的气势,害怕牺牲是解决不了问题,会贻误战机的。如果4月份下定决心攻克长春,这决策也没有什么错,但到了10月份还想着放弃攻打锦州改打长春就很不对头。全国一盘棋,关键是形势不同,时机不对!我想,要是延安也有飞机的话,毛主席一定会学蒋某人亲临锦州前线。
       4月份,其它战场我方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即使解放了长春,国军“优势在我”的心理不会改变,也就没有退守关内的紧迫感,但6,7月份豫东之战歼敌九万余,中原的僵局被打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我方倾斜,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过了山坳子”,特别是9月24日,济南战役胜利,战场形势愈加明显,国军兵力部署已经有些捉襟见肘,长春先于锦州解放,很难保证国军在事不可为情况之下不会下壮士断腕的决心退出关外,那样的话中原已经倾斜的天平就将逆转。在义县攻克之后回师长春的决策就更加不可思议,架势摆足了再撤兵,必然被尾随追击,损兵折将是大概率事件,更难承受的是心理上的打击,气势己消彼涨,以败军之师围攻长春,战局如何发展很难预测,郑洞国60军能否起义肯定是个问题,歼灭廖耀湘集团的摧枯拉朽和解放沈阳的顺风顺水肯定不可能。
       当时,能够纠正林彪错误决策的只有刘亚楼和罗荣桓,其他人说不上话,而毛主席和中央已经把该讲的都讲清楚了,但以刘亚楼的资历只能从纯军事角度分析利弊得失,只是起“拉”的作用,而罗荣桓才有足够资格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进行“劝说”,守住最后的底线,是背后“推”的那个人。
       一个客观事实是当时的两个大国都不欢迎“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的判断是切合实际的,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不及时决战会危及革命胜利的到来,还会加重人民的苦难。
       “全力经营东北”是促成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关键决策,只要据有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可靠和稳固的根据地,剩下的只是什么时候胜利和多大程度上胜利的问题;“首战锦州”的决策同样是关键决策,关门打狗,一招致命,因为这一决策提前推进了东北全境的解放,也就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
      新中国的诞生和时间赛跑,“国士”罗荣桓在“首战锦州”决策上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