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2020-07-24 15:49:58)
分类: 诗意

春天的花,总是用“万紫千红”、“姹紫嫣红”这样艳丽的色彩描绘。而梨花,则是一身洁白,在花红柳绿的春天略显低调。不过,对于极具洞察力和想象力的诗人,可并未被春天的乱花迷眼,梨花也被大量写入诗词。那么在诗词中,梨花这一意象是怎样被运用的,又被诗人赋予了怎样的特殊情感呢?

 

【落寞的梨花——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

南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这是一首思人怀远的闺怨词,可以说是在词牌中烂大街的题材了。不过这也无妨,谁叫人的思念是那么多,那么悠长,特别是在花开花落的春天,万物迅速更迭,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撩动人的情绪。这首词中,正是灵活运用了几组很平常的意象,将春闺愁怨渲染到了极致。

词中的梨花和春雨组合成“雨打梨花”的画面。这幅画面给人强烈的动态感,仿佛听到了连续不断的雨滴打落在屋檐、树枝、地面上嗒嗒的声音。“打”字将雨的力度凸显出来,可以想到梨花在雨打中簌簌飘零,地上越铺越多,而枝上则越发稀疏,怎能不加剧人的忧愁呢。更进一步,“深闭门”这一描述将作为空间连通的“门”从横向和纵向上彻底堵住。仿佛是望向一条又窄又深的巷子,不知尽头在哪里,又是在暗淡的雨天黄昏中,只见黑暗愈浓愈深。如此幽闭的空间又将情绪无限积聚,难以释怀。

类似地,梨花在其他诗词中最常表现的就是忧愁落寞的情绪,而描写的多是落了的梨花。如“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生查子】),“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不过,我还是觉得此篇忆王孙中的梨花句情绪酝酿得最为饱满,“打”字功不可没。如果改成“雨后梨花深闭门”,“落尽梨花深闭门”,“满地梨花深闭门”,感觉就差了那么点。

另外,“欲黄昏”这三个字,与“雨”、“花”、“门”这样的意象结合,也是写落寞忧愁的好搭配。如“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粉上依稀有泪痕,郡庭花落欲黄昏”(薛昭蕴【浣溪沙】),“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是不是与“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有相似之处呢。


【喜悦的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 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作为朝思暮想着国家统一而又不得伸展志向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或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寂寥,或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的沉重,或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的无奈。而这首诗,则是难得的一篇喜诗了。从诗题即可看出是作者得知西京(洛阳)被收复后难掩喜悦之情写下的诗篇。与杜甫的名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相似的情景。

“悬知寒食朝陵使”需要解释一下。悬知:料想;预知。寒食:古人在寒食节前后祭扫祖先,和现在的清明节日期相近。朝(cháo)陵:帝王拜扫祖先陵墓。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皇室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还是回到正题“梨花”上。清明时节的花,应该有桃花、杏花等等很多品种了,为何作者要单用梨花呢。也许当年通往洛阳的驿路边就是遍植梨花,作者只是就实而写。不过我认为,洁白的梨花更适合清明祭扫的氛围,毕竟大家扫墓的时候应该也不会很鲜艳的衣服。


【梨花与美人——梨花一枝春带雨】

 

长恨歌

唐-白居易

 

……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长恨歌》无需多介绍了。此句“梨花一枝春带雨”也已成为描述美人含泪的典范。在诗词中写到“泪”的也很常见,如“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冯延巳【菩萨蛮】),“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陆游【钗头凤】)。这些仅是带有“泪”,并没有描写“泪”,把“泪”写的如此凄楚动人,除此之外再无他了。

“玉容寂寞泪阑干”是实写,“梨花一枝春带雨”是虚写。单看“梨花一枝春带雨”可能只是一句写景句,而且也谈不上多精妙。可是,诗人在这里将梨花和雨这样的意象虚化了,直接叠加在美人脸上,实现了虚实相间,与全篇缥缈的主题氛围相映衬,达到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不得不佩服诗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想如果那会有电影,白居易也一定是位天才导演。在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也运用了类似的方法,白居易果然是深谙此道。

梨花在诗词中真的有不少与眼泪搭配的,大概是白色的梨花更让人觉得有一种凄凉之美吧。如“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细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韦庄【清平乐】),“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温庭筠【菩萨蛮】),都有相似之处。


【梨花与雪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诗意】诗词意象话“梨花”


说到描写雪的诗句,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啊,梨花这么洁白,不正和雪花如出一辙吗。梅花还要“逊雪三分白”,梨花就是雪的不二代言人了。

这句诗中大胆雄奇的想象不需多言,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重新品读一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一种初雪新降的新奇与惊喜之感,像是未见过雪的小孩迫不及待要到雪地里撒欢。而接下来情绪急转直下,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则完全翻到负面了,没想到这么冷啊,新奇感一过就受不了了。这么一想是不是又增添了一分妙趣呢。

特别注释下,“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读第四声,作为动词表示给人畜喝水或用酒食款待的意思。如词语“饮马”(“饮马长城窟行”)也是读第四声。

另外,我觉得诗的末尾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单独拿出来也是一首很好的绝句。雪、山、路三者意象的融合交叠,最后归结于“空”。这是一个无限外延的空间,与前文说的“雨打梨花深闭门”这样的幽闭空间正相反,一个是不舍离去,一个是等待归来。

将雪比作梨花的还有“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初冬夜饮】),表现的是困苦悲戚之情。而将梨花比作雪的则有“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李白【送别】)。在“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中则将雪用作动词,表示梨花落下的意思。

说起花与雪,还有一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不过写的是梅花。我想如果李煜坐在梨树下,写下“砌下梨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单从画面上看,我觉得更美。


【结语】 

 

梨花在诗词中,多表现的是凄美落寞的情感,因此被描写的梨花更多的是飘落或者落了的梨花,时常搭配的意象是“雨”、“黄昏”、“门”、“泪”。而梨花又与雪相似,可以用梨花写雪,也可以用雪写梨花。读者们可以再搜罗一些梨花的词句体会一番,掌握相对小众但特色鲜明的梨花的用法,定能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添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